2020-028A: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商圈、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堂、青年二路老屋、陳中和紀念館&墓塚、高師大美學角落(173)
話說苓雅
苓雅區地名的由來有二說:一為三百多年前的明鄭萬曆年間,中國漢人入台開墾,在本區的松樹根上發現有球塊狀「茯苓仔」,於是搭寮採集,稱之為「苓雅寮」。二為在17世紀的時候,有人到了這裡圈地蓋房開墾並順便捕魚,而這裡就是鄉民三天打漁兩天晒網的地方,因此經常可以看得到漁民在這裡拎著漁網瞎晃,因而取名為「拎仔寮」。
▲昔日高雄臨港線的苓雅寮鐵橋(目前為輕軌的軌道橋)
台灣第二高樓大廈-八五大樓
建於1999年,位於三多商圈,緊鄰著高雄港和新光碼頭,是85層樓高的摩天大樓,樓高347.5公尺,加上天線共高378公尺,地上85層、地下5層,為高雄第一高樓,亦為台灣第二高(台北101大樓2004年落成前為最高)的摩天大樓,世界排名至2017年10月止為第27高。這棟高樓也是台灣第一棟引進抗風阻尼器的摩天大樓。大樓配置了多達92部的電梯和手扶梯,最快的電梯每分鐘速率為750公尺,可在45秒之內上升77層樓。
▲拍攝於新光碼頭的八五大樓
捷運三多商圈站 (2016.01.21初訪)
「三多商圈」是高雄近幾年發展最為繁華的特色商圈,以「新光三越」、「sogo百貨」、「大遠百」為主軸,地理位置連成壯觀的百貨大道,週邊的服飾、雜貨舖等也應運而生。
緊臨三多路、中山路交叉路口,位於高樓大廈群的開端,南接中華路直達「宏總財經廣場」、八十五層的「東帝士大樓」,和高雄市政府推動中的「多功能經貿園區」連成一氣,加上周遭交通便利(捷運、輕軌、公車),四通八達,未來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夜間大遠百景色
捷運站周圍還有擺設幾個裝置藝術
海洋之心/賴純純 Lai, Tsun Tsun
「海洋之心」豐富多彩自由的流動色光,映在「捷運之眼」中,深情閃亮的瞳孔裡我們看到高雄深邃的感情;海洋、粼粼波光、天空、藍色、航行、汗水與笑聲,海底的美人魚也愛來充滿活力時尚的三多站,共同書寫我們的共同記憶,美人魚自由逍遙的美姿告訴我們,世界海域需要我們更多的愛心與關懷。
興中二路48號街屋,山牆寫一個「陳」應該原為陳家人的住宅,環繞在兩側的花紋是相對稱的,樣式非常的漂亮,目前為炭烤店使用。
輕軌高雄展覽館站
高雄輕軌2017年9月通車,這是高雄第一條、也是台灣第一條輕軌電車,也象徵台灣正式進入了新時代的交通載具時代。目前營運區間為C1籬仔內站至C14哈瑪星站。目前所在位置市C9高雄展覽館站,目前輕軌班距平均10-15分鐘,採固定時間、穩定發車,不過班距是較一般的軌道捷運為久。
開放式票務系統讓旅客不需要經過驗票閘門就可以直接進站,可選擇上車後再刷多卡通電子票卡付款,或是在月台購票上車。還有為了節約車上冷氣的消耗,當列車輕軌停靠站後車門並不會自動開啟,需要由上、下車的旅客需要在門邊按開啟按鈕才會開啟,而列車即將發動的時候就會關起來。
搭輕軌的好處就是可以閱覽高雄很多的景點設施,是繼公車、捷運、台鐵之外第四個選擇,這次來到高雄幾天都會搭乘到輕軌,可是那麼便利的交通工具卻很少人使用搭乘,實在是非常可惜。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苓雅區五福三路151號)
簡稱「玫瑰堂」或「前金天主堂」,1858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後禁教解除,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郭德剛和洪保祿到臺灣傳教,和4位中國籍傳教員在高雄前金靠海區域教堂現址購置土地,以稻桿、茅草簡單搭蓋臨時傳教所,後幾年又以土角磚、西洋磚(紅磚)、咾咕石及三合土改建,1863年完工後,自西班牙迎奉聖母像供奉,更名為「玫瑰聖母堂」。
現今所看到的教堂是1928年由李安斯神父主持籌款興建,並做為台灣主教座堂。1948年起陸續被指定為主教座堂、宗座聖殿,期間歷經各種大小規模整修,1995再度重修,內部木構造則改以鋼材,建築造型仿造歐洲哥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羅馬風格,整體呈現厚重及向上垂直發展的線條。2001年列入高雄歷史建築10景,並獲選為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第一名。
今日樣貌為1928年李安斯神父擔任本堂主教時重建,採文藝復興式風格,呈現哥德式與羅馬式的尖塔建築,教堂正面為高聳尖塔,兩旁還有小型衛塔,整體呈現厚重以及向上垂直發展的視覺線條。
懸掛於聖堂正立面圓拱門拱心石上端的「奉旨」石碑,1874年由屏東萬金本堂神父託欽差大臣沈葆楨向同治皇帝奏准自由傳教,奉旨照准後由沈葆楨親筆以剞石「奉旨」兩塊,另一塊置於萬金本堂,從此官兵路過必下馬行禮。
中央塔樓、屋簷上的「倫巴底帶」(連續小拱圈)和雙聯式拱窗、玫瑰窗屬於仿羅馬式建築常見的元素。
玫瑰花窗裡面為彩色玻璃窗戶設計,內容多為聖經故事
側邊也有玫瑰花窗,這種設計是用來防風,降低強風吹破玻璃(因教堂靠近愛河邊、海邊),後來也變成哥德式建築的特色之一
聖殿內部改建後,木構造改以鋼材,以7對柱子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通廊上面設計夾層,夾層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構成,天花板上圓拱型裝飾線條層次分明,中央的聖壇則以八角環形處理。此外,祭台正中央所供奉的玫瑰聖母像,為1863年興建聖殿時自西班牙玫瑰省恭請來台。
聖母玫瑰亭
1972年,教友為鼓勵眾人恭敬玫瑰聖母,特別捐獻興建聖母亭,亭內的聖母像設計,與聖殿內神龕的聖母抱著一名嬰兒的姿態類似,雕像栩栩如生,散發出慈愛的容顏。
青年二路老街屋
日據時期,鹽埕、哈瑪星發展飽和後,都市規模逐漸往東擴張到現在的光榮碼頭周圍,距離高雄港都會區只有一港之隔,因此可以看到這些二戰前後建起來的街屋,至少70年以上歷史,當時此處街屋密度仍還不是很高,是低密度的發展,但奇蹟似的一些街屋都被保留下來如下面幾張照片所看到的。搭乘輕軌到光榮碼頭站,就開始來陸續走訪這裡的老屋囉!
183號的山牆的造型極為特別,為火炬(或砲彈)的形式,「SON」應為孫姓家族
立面上以淺褐色洗石子為主,有五座拱門,並搭配各種弧形裝飾柱
街屋之拱廊特寫
青年二路208號
兩棟街屋都塗上了金色,讓人不注意也很難
為路上最繁複華麗的建築,塗上黃色後整體更顯得金碧輝煌。騎樓以圓柱為主體,二樓伸出的陽台,半圓的鑄鐵欄杆
青年二路206號
女兒牆為簡單的幾何圖形,屬於巴洛克形式
青年二路145號街屋
昔日的「銀倉水泥瓦工廠」,現在變成一般的住家
接著走到成功一路237巷裡面,也可以發現幾棟有歷史的街屋
這棟可能會面臨拆除的命運,但是看建築女兒牆幾何造型的裝飾非常華麗,是古典過渡到現代的折衷主義,實際的用途就待考察。
建築物後方看為木造的房子,也是擁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老闆說這些店面宣傳的社群軟體(Facebook、Instagram)都是請別人幫他們架設,替店家做宣傳,讓更多人可以知道這一家店。
內用店家環境,為一般住家,整體來說清潔度、舒適度都不錯
炒粄條與魚丸湯口感都還不錯,為經濟實惠的平民小吃
陳中和紀念館(苓雅區苓東路14號)
晚清台灣開港後,由於港灣及鄰近產糖區等優勢,打狗成了糖業國際貿易的重要基地。一時之間,中外商行齊聚,造就致富商機。當時尚未20歲的陳中和以過人見識,此時已經縱橫於台灣、香港、中國沿海乃至日本等地商場。至日據時期,陳家事業朝向多角化經營,橫跨製糖、製鹽、碾米業、土地租賃等領域,戰後,陳家事業更延伸至水泥業、金融業。
陳中和生平樂善好施,在事業飛黃騰達的同時,不忘投身於社會公益,早在日據時期,陳家便常出現在各種極念救助捐款名單中,同時出錢致力於提升台灣教育品質與醫療水準,至今「陳中和慈善基金會」仍持續推動著濟助貧苦、協辦社福的工作。
百年來,陳中和家族更跨足了政壇,擔任高雄市市長、議長、立法委員、制憲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資政及全國商會理事長等公職,便顯示陳家所累積的深厚聲望。
宅第興建於1917年,1920年完工,當時也是屋主陳中和(1853~1930)先生被選為州協議員的那一年。不過僅居住十年之後就因病去世,而後代陳家成員日多並陸續遷出洋樓,最後在1974年陳中和四子陳啟峰(1892~1984)搬出後成為空屋而就此閒置。荒廢幾十年,增添不少詭異氛圍,甚至被選為台灣十大鬼屋之一。
屋子閒置二十年之後才陸續整修,直到1997年修復完工後才對外開放,目前只保留了主樓、廁所與庭園殘蹟,並規劃為陳家文物的展示館。
注意:每月第二個星期六10:00~16:30之間才有開放。
室內空間分配採取「九宮格」的形式,於中央設置廳堂,廳堂兩側則為各個房間。主樓樓高二層,建築由臺基、屋身與屋頂所組成。所有建材來自福州和廈門,歐式風格裡還蘊含濃濃中國味,屋身部分是由以英國式砌法所造的磚牆,表面施以洗石子工法的磚柱所構成,屋頂為洋式木桁架的四坡式屋頂。
三角山牆內的繁複雕飾與上方「老鷹」為吉祥物裝飾,而當時二樓陽台可以一覽高雄港口景致的
仔細看,二樓迴廊兩側還有通往三樓露臺的木製樓梯
圍繞在周圍的仿西班牙迴廊則是由鋼筋混擬土與木樑所建成。
因為造訪當天為非開放時段,只能在隔著圍牆在外面欣賞這棟豪宅之美囉
旁邊還有一棟留有正身的古厝,為陳家古厝,但是屋頂已經毀壞(屋瓦毀壞隨時都會掉下來砸傷人),希望陳家人也能夠整修。
接著前往捷運五塊厝站旁邊的三塊厝公園造訪陳中和先生的墓園吧!
三塊厝公園&陳中和先生墓園
1930年8月8日陳中和過世,同年12月20日葬於此,並開始興建墓園,1935年完工。設計者為蔣馨主要材料為泉州白石與綠色青斗石。墓園的對稱格局,給人宏觀感,氣勢磅薄。目前靈柩已經遷移到大社區陳家墓園。
1996年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2001年整修開放,使國人亦能就近觀賞日據時期高雄市名人所遺留之精美墓園。(墓園的前方為半月池)
墓碑前兩側階梯狀向外曲折伸出的矮牆內小外大,呈現環抱狀,稱為「寶城」,有「餘蔭子孫」之意義
原本為陳中和先生的墓碑,目前為墓園的「記事碑」,以下為墓碑的內容:
墓中一角毓菁菁,此乃為高雄之勝地也,故陳中和翁於1930年下葬於斯,1994年政府徴地設公園,翁之後裔,自動遷葬他處,第以原墳造型,極具時代藝術風格,僅以保留舊觀,俾供後之考古參研云雨。一九九四年十月立石。
墓碑、墓桌正下方有雙龍護塔的雕刻
兩旁有人物圖畫的浮雕,栩栩如生呈現古人的生活寫照
鳶飛戾天,魚躍子淵,兩旁各有龍的雕飾,還有花草鳥獸的雕畫
「于右任書」:出國救國、轉戰海市、迹其成功、奮乎百世
石雕國畫
「有餘慶」為日本第二十七任首相濱口雄幸題字,有此可見陳中和先生交遊廣闊,具有一定的文史意義。
墓手上雕有石椅,椅腳雕有吉祥獸,避上刻有山水壁畫
這樣的石椅在墓園中約有八座(左右各四座)
石獅(一對)
石像(一對)
后土,台階前端的圓形雕刻頗具特色
后土上有土地公雕像
后土台座下四角落之獸形雕刻
矮牆轉折處所設之石柱上有石製瓜果(佛手柑、南瓜、石榴)
墓手上的吉祥獸雕刻(一對,另一邊已經毀掉)
位於墓埕的日式石燈籠(一對,由日人所贈與)
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贈與
金紙亭
南凱旋公園(2016.01.21造訪)
公園有各種裝置藝術的石雕
高師大美學角落(原高師大教授宿舍)
座落座落於四維二路及和平一路交會口,興建於1969年,原做為教授宿舍使用,後續由學校進行活化,2014年在校長與總務處的努力下,將教授宿舍重新整修,保留宿舍原始風貌,讓過去美好回憶得以停留,保存歷史建築的記憶。並且老屋活化為文創空間,引進咖啡輕食餐飲,並配合藝文活動展出,當年美學角落正式落成,讓學校師生在教學研究之餘能有個心靈休憩的空間。
上品咖啡(位於和平一路/四維二路口)
提供咖啡輕食、蛋糕、帕尼尼、藝文展覽空間
老宅小廚涼麵(四維二路76號)
外牆區的彩繪裝飾也是不容錯過的
馬賽克拼貼出藍白拖與馬匹
「恩典小廚德國豬腳」本來在自由四路,現在搬進高師大老宿舍與大家再次見面了
周圍還有其他多棟的老屋也值得逛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