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9A:高雄市楠梓區(I)-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楠梓教會、楠梓天后宮、代天府、後勁林家古厝、後勁聖若瑟天主堂、高雄都會公園(171)

舊名「楠仔坑」。因本區區民原為福建省漳、泉兩地於前清來台墾拓先民之後裔,不久形成一大村落,因溪畔遍植楠木,故名為「楠梓坑」。日據時期縮寫為楠梓,沿用迄今。以天后宮為信仰中心。當地有一句俗話為:「三山歸一坑」(旗山、鳳山、岡山)是指楠梓坑在大高雄地區之交通、位置之重要性。

楠梓車站(縱貫線里程386.2K。上行車站:橋頭車站,下行車站:新左營車站)

1900年11月29日設立「楠仔坑驛」,1920年改為「楠梓」。


楠梓區公所

此處也是旗楠公路(台22線)起點

楠梓天后宮(楠梓區楠梓路1號)

舊名楠和宮,地方俗稱天后宮,約興建於1713~1764年之間,王瑛曾編纂的《重修鳳山縣志》提到1764年在南仔坑街(楠梓的舊稱)有天后宮,可知楠梓天后宮最晚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經存在,而且廟中懸掛清乾隆55年(1790)的「神昭海表」匾額,顯示清乾隆年間的廟宇建築已經具有一定規模。

依據1894盧德嘉編纂的《鳳山縣采訪冊》,天后宮在1855年有過整修,當時就已經奠定今日建築格局(兩落帶護龍)。清末至日據時期楠梓天后宮都未再有修建,因而楠梓天后宮的建築保留清代臺灣南部廟宇的建築格局與作法而顯得珍貴。2007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市的直轄市定古蹟

格局為正殿與三川殿相連,後殿獨立於正殿之後,護龍位於正殿與三川門旁,三川門與護龍之間設置過水門。

三川門與護龍之間各設置過水門


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屋脊形式為單脊,屋頂前後坡鋪設素燒磚紅筒板瓦,以天溝的排水孔施作成龍頭。


正殿設置木隔屏作為神龕,明間神龕主祀天上聖母,神龕前供奉千里眼與順風耳神將

正殿右側為文昌殿

正殿後檐施作「桃園明聖經」經文,為咸豐八年(1858)之交趾陶。


後殿的屋脊為馬背脊


後殿明間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彌勒佛。


後殿龕前右側奉祀月老公

天花板特寫


後殿廊牆保存清代交趾陶,裝飾題材為麻姑與壽星。



左次間供奉至聖先師神位

右次間供媽祖的父母「奉積慶衍澤公與夫人」神位、宣講牌,兩側牆前排列供奉十八羅漢。

接著參觀護龍

左護龍供奉太歲星君,室內擺放光明燈座,右側則做為廟宇辦公室

護龍的廊牆施作磚雕

光緒五年(1879)於廟中立有「鄧邑侯禁碑」(嚴禁惡丐強索橫行碑記),以供眾人閱讀,此碑的存在也表示了天后宮為當地聚落中心。


楠梓代天府(楠梓區楠梓西巷45之1號

創建的確實年代不可考,惟地方耆老於廟內發現清道光七年(1827)石香爐一座,或可間接印證該廟已歷經逾百年之歷史歲月。草創之初物資匱乏,先將五府千歲金身暫奉於民宅,待先民安居、事業日漸有成,始以磚瓦為材,建構成簡樸廟宇,廟址於今之旗楠路口分駐所對面。二戰後,政府因道路拓寬工程,廟遭拆除,諸神尊暫寄楠和宮內安奉,直到1964年組織新董事會,群策群力,擇於現址募款興建,1971年竣工。

主祀朱府千歲,同祀池府、李府、吳府、范府千歲,陪祀觀音菩薩、天上聖母、城王爺、太歲星君、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中壇仍帥、虎爺及馬爺等神衹。





磁磚彩繪出古人生活的樣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楠梓教會(楠梓路135號)

1872起初於橋仔頭的店鋪設置禮拜堂,稱「耶穌教安息堂」。因信眾逐年增加,禮拜堂不能負荷,1889年向英國教會請求遷移至熱鬧且人口密集的楠仔坑,以利福音傳播,同年英國教士會與信徒集資,於現址設立「耶穌教堂」;1890年新增建牧師館;1928年重建教會堂(現今模樣),二戰後,教會亦多有修繕,與增建主日學教室、幼稚園教室、圖書室、牧師館、庭園等空間,共分設6間教會,為南臺灣歷史悠久的教會之一,見證了長老教會於南臺灣傳教的歷程,也保留西洋風格融合現代與古典美學藝術之建築,讓這間教堂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1889年楠梓禮拜堂遷移至現址後,1928年因建物傾斜導致危險,於是拆除重建,由黃曹工程師設計、吳天錫長老監工,採當代盛行的新古典主義樣式建造,復興古希臘、羅馬、埃及等特徵,運用細部繁瑣裝飾搭配紅磚而建,以中軸為基準,做成對稱形,使用多立克柱式(又名多利亞柱式,為古希臘建築一部分) 建構成大門三開間,柱頭為常見仿埃及風格的棕櫚葉柱頭(象徵勝利),並於教堂門廊加高兩層。

位於旁邊仁愛托兒所的耶穌基督彩繪壁畫

捷運都會公園站

高雄都會公園

1989年開始籌設,199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近年來也完成第二期工程,面積比第一期大,總面積共100公頃,橫跨至橋頭區境內,是臺灣首座都會公園,也為台灣面積次大的都市公園(僅次於台東森林公園)。園區係包含原本西青埔垃圾衛生掩埋場基地封場後綠化而成,具有改善環境品質功能,同時兼顧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防災、緩衝等多元化的角色,是一座多用途的大型都會生態公園。

開發時導入「成長型公園」、「多功能使用」及「分區使用管理」理念,依據園區基地特性,規劃為二期園區,一期園區為動態活動區,以金雞報時日晷雕塑為中心標幟,配以動態活動區如球場與綠色大草原、室內展示場所。二期園區為森林植物區,係由垃圾及覆土交疊所堆置成的大面積山坡,經由種植多樣性植栽及步道設施環境。

金雞報時日晷雕塑為中心標幟

翠屏景觀吊橋,2007年5月開工,2009年3月完工,107公尺、寬2.1公尺,橋面舖設枕木,只准人行及自行車通行。



後勁介紹:

「後勁」一名,是源自鄭成功的抗清「七十二鎮」之一,稱「後勁鎮」。明鄭在台灣建立政權後,派遣各鎮設屯開墾,其中後勁鎮即是在今日後勁一帶拓墾。

清領時期,由於後勁鄰近左營鳳山縣城,因此有許多移民進入,並逐漸發展成為是高雄地區的早期街市之一,當地至今仍保有老街與陳家、林家等古厝。

捷運後勁站

位於楠陽高架橋上看後勁溪


2002年的馬年主燈,目前放置在楠梓交流道旁的公園空地,在楠梓百慕達橋上能夠見到


後勁林家古厝(楠梓區後勁東路182號)


天主教後勁聖若瑟天主堂(後勁南路203巷12號)

1955年由西班牙道明會會士高道隆神父設教,19607月落成。自1990年開始菲律賓籍勞工教友,經常來本堂參與主日彌撒,人數逾千人。

20019月教區神父潘瓊輝奉單國璽樞機主教之任命,接任本堂神父後有鑑及此,於20035月主保慶典中向樞機主教請求興建新聖堂,並以聖若瑟勞工主保朝聖地為名。經樞機主教慨允後,於2006914日正式動工興建,2007年5月5日啟用。



進入教堂內可以看到耶穌救贖的插畫

兩旁的彩繪玻璃也值得欣賞




聖母瑪利亞

捷運楠梓加工區站

楠梓加工區簡介

成立於1969年。加工區內有日月光半導體、楠梓電子、華泰電子、國巨、萬寶至馬達、台弟工業等公司設廠,通用驗證(SGS)亦在此設廠。

2010年5月,除原有園區外,該加工區也在開設「第二園區」,也稱「榮塑園區」,在舊園區西南側,是原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塑膠廠廠區

▲位於楠梓加工區的「楠電電子公司」

龍陽商務旅館(2016.01.18~01.19入住的旅館)

空間寬敞,為兩人房,裡面包括化妝室,第四台電視,衣櫃有提供浴巾浴帽,飲水機,茶杯,茶葉包,咖啡包,廁所和房間均有對外窗戶,通風透氣,值得推薦。



地址:高雄市楠梓區楠都東街116

下一篇: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