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D:高雄市鼓山區(II)-哈瑪星老街區訪古之旅(177)

逛完哈瑪星鐵道園區之後,接著走訪哈瑪星老街區,尋找更多歷史遺跡,從百年前的淺海搖身成為現代化市街,街道上一棟又一棟的和洋折衷混合建築,無法以單一風格形容的建築,構成富含變化的街道立面,戰後圓弧形的街角建築與各式各樣的磁磚裝飾,帶來另一番建築風味,時至今日,哈瑪星建築多變豐富的歷史樣貌,均見證哈瑪星繁華的過往,走在街道上彷彿穿越時空,來到了日據時期的哈瑪星,讓我們一同來去探索這些老屋的歷史,走囉!

路線:哈瑪星鐵道園區-->鼓山一路(本島館、高州館、合美運輸組、新濱舊倉庫、明治製菓高雄配給所、楊家老宅)-->捷興二街(一二三亭、佐佐木商店高雄支店)-->鼓元街2巷-->臨海二路(原山形屋書店、舊三和銀行、哈瑪星貿易商大樓、原高雄警察署)-->四海一家歷史建築紀念公園-->哈瑪星代天宮-->王沃故居-->高雄魚市株式會社事務所-->女爵莊園-->高雄武德殿-->原高雄愛國婦人會館-->麗雄街老街屋-->一禪食堂(午餐時間)

本島館(鼓山一路23號)

日據時期由台人所經營的旅館,光復後曾為輪船公司所經營使用,現在作為一般民宅雨淋板式建築。

主棟屋頂為入母屋式,騎樓有四根仿托式次崁柱,帶有些許和洋式折衷之風格,二樓設有大片出格子窗及戶袋,且有伸出簷之雨庇,內部空間格局大致完整,後院的庭院造景已不復見。

高州館(鼓山一路21號)

日據時期名為「高州御旅館」,台籍人士鄭氏所經營的旅館,是當時哈瑪星十分著名著旅館,建築構造為磚塊、木頭混構,二樓雨淋板牆有大片出格子窗戶及戶袋,現今立面已遭鐵皮覆蓋。在臨街設有圓拱亭仔腳,從建築背立面可看出昔日精細裝飾,包含磚砌線腳及磚拱等。

合美運輸組(鼓山一路19號

日據時期為合美運輸組,專門處理海陸貨運,戰後曾短暫做為簡易旅社,後來建物荒廢而缺乏整修,近年由Le BON MARCHE(好市集)做為法式餐廳,主打法式手做料理。

這一棟兩層樓和洋折衷式建築,主屋頂採用入母屋式,臨街亭仔腳設有磚柱,中間以併柱形式呈現,柱身有白色水平飾帶,造成華麗效果,二樓立面採用白色的外牆,還有墨綠色木窗,並裝有鐵窗花,壁柱樁式,柱頭銜街屋頂部分則有寬大的仿造飾帶裝飾,上下樓層隔開的部分有突出白色水平飾帶裝飾。

側邊保留了整片英式砌磚搭建的磚牆,並開有數扇位置錯開的長方窗,窗戶上下有灰色洗石子的長方形外框作為裝飾。

一樓部分由入口的退縮牆體與門柱形成一個騎樓空間,門閂的部分分別是中間的雙併柱雨兩側單柱支撐,柱子的造型採用較寬的白色石材的飾帶,且雨紅磚顏色互相區隔,在兩端的轉角處還有三角形的造型立體裝飾,不僅提高支撐均衡的效果,在色彩與造型視覺上的變化度也有所提升


內部景觀

新濱舊倉庫(鼓山一路17號)

日據時期唯一大倉儲空間,應為運送組合的倉庫,比現今駁二的台糖倉庫歷史還要早,戰後於1947年成為港務局宿舍、將大倉庫隔成七間,總共有七戶碼頭後代居住在此,前方原有的的木造露台改為金屬構造鋪瓦屋頂也以鐵皮覆蓋,內部木造屋架仍保存良好。

明治製菓高雄配給所(鼓山一路15號)

明治製菓公司在高雄設置的配給所,售有牛奶餅,奶粉等等,貨品皆由日本直接供給運送。全棟為木造房屋,是新濱街廓中保存相當完整的房子之一。。戰後曾經營販售鮮大王醬油、五印醋。全棟為木造,外頭有水泥露台,屋頂主從有別,形式有寄棟造及切妻造,屋脊之連接十分有變化,在臨街轉角處建置騎樓,是很有特色的住商混合式房屋。



楊家老宅(鼓山一路9號

老屋最早是由創立南部青果株式會社及協和運輸組的高雄聞人楊天送所起造,屋頂女兒牆上採用日文片假名「ヨ」(楊的日語發音Yo)造型圖案,彰顯該屋為姓家族所有,曾為協和商店所在,戰後一度作為廣州飯店,現仍居住在老宅中的楊家後人,希望重拾老宅的昔日風華,由市府都發局補助修繕經費,並找來專家、匠人投入修繕工作,以重現老屋當年的風貌。

外觀為兩層樓紅磚建築,採用四跨立柱結構展現氣勢,一樓中間兩根立柱加入羅馬圓柱及水泥洗石方柱,造型盡顯雍容大器,直至1980年後,老宅外觀貼附二丁掛磚,掩蓋其風采與價值,也讓原有設計風味盡失。近來整修時將覆蓋在老屋外表的二丁掛磚,一塊塊仔細敲除,顯露原有洗石方柱搭配羅馬圓柱的獨特造型,展現老宅當年的不凡氣勢。

開元路老街屋

這個三角窗的街屋為連棟建築,中間的樣貌本來也和左右側的街屋一樣,但卻已經改建為現代的房屋,左右兩邊仍然保留當年的古典樣貌,非常的突兀,特寫兩側老街屋山牆上的裝飾,簡單樸素,沒有太多的裝飾,而外牆可以發現為磚造材質。


濱海一路10號街屋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捷興二街14號)

此為日據時期日人經營的名料亭,創建於1920年,聘有藝妓表演,為日式傳統雨淋板建築,屋頂融合了寄棟與入母屋式,變化豐富。戰後由南部運通船務公司接手,以水泥重修,但格局、屋頂仍保持不辨。曾有藝術空間及人文茶館的進駐,建築至今已經有100年歷史囉。

外觀長得很像倉庫,還有具有歷史痕跡的外牆


入口牆面上還有張放大的老照片,不曉得為何中間被撕了下來

二樓樓梯旁的空間,並且窗旁擺設一組桌椅

木造房門、老式窗花玻璃,都散發出懷舊的風味

入內可以看到咖啡吧,旁邊也有獨立桌椅

日據時期留下來的古物,具有紀念價值

日式懷舊風味瀰漫整個空間,這裡可以吃東西也能夠閱讀書籍,愜意的享受

屋頂的桁架

右側為書籍及其他品項皆為販售品,是一個充滿懷舊味道的藝文空間

完整菜單、價目表,有中英日文對照,主要是以咖啡飲料甜點為主,也有主食餐點和煎餅、三明治輕食,不過我只是來參觀內部空間並沒有用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試試他們的餐點唷

門邊的圖文並茂的插畫

佐佐木商店高雄支店(捷興二街16、18號)

建於1929年,營業項目包含材木、建材販售、土木營造,在高雄營建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建築外觀簡樸,裝修以白色抿石子為主,白砂建材來自蒙古,有雨庇及簡化露台構造,下方有小巧的托座,內部空間使用阿里山上等黃檜。一旁的材木工場則為二樓傳統雨淋板建築,現在作為「打狗再興會社」辦公室

打狗再興會社辦公室

昔日為佐佐木商店的材木工場,目前則作為打狗再興會社辦公室,會社自2012年3月底,再高雄新濱老街街廓發起「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開始,便積極展開地方文史調查工作、深度文化導覽、藝文展演、教育講座至環保資源再利用等相關文化與環境活動,同時也修復改造一間兩層日式老屋,活化成為今日會社所在地,將原先黯淡沒落的街廓再度注入新氣息。

規劃有商品區、閱讀區、休息區,而裡面所展示的商品、書籍都和高雄文史相關


並且還有展示哈瑪星昔日的歷史照片、各種不同的裝飾瓦

門口一進來有很多周遭的旅遊資訊提示還有文史工作者所製造的地圖,有中文、英文、日文版本的,現今的街道與昔日的街道相比較,是深入認識地方歷史的好地方

日據時代哈瑪星街道圖,清楚標記著當年哈瑪星地區商家位置,並且還有商家彩色照片,是不是很有趣呢?

為了保護老屋,不惜與公權力對抗,將老屋遵循古法修復並且連同周遭的街屋規劃成歷史廊道,讓更多人知道哈瑪星在繁華年代的歷史,這些老屋都是哈瑪星經歷繁盛時期歷史留下來的產物

一卡老舊的皮箱,為日據時期留下來的

有後門可以出去,並且後院設有廁所

走道後院可以看到旁邊有一建物待修復

從外面拍過去(鼓元街2巷)

另一側較完好

捷興二街20號

老屋修復過程的照片

捷興二街24號老屋,前方有一口古井

鼓元街2巷(靠近臨海二路)巷弄

壹貳樓(原山形屋書店)臨海三路16號

原為日據時期哈瑪星著名之書店,位於昔日打狗驛前之「大通」的街角,興建時間約為1920年,由清水磚所建築,且其正面轉角略微高起,是整棟建築的造型重點,故此建築形式,稱為「山形屋」、而後山形屋幾乎成了台灣現存這棟建築的磚有代名詞。山形屋為日據時期高雄第一個現代化書局,矗立在街頭數十年,由日本愛知縣人山田耕作在1912年創立,販售書籍、文具、玩具、雜貨,並經營印刷、出版等,也發行明信片及販賣伴手禮。從書店道咖啡店,它帶給人們的總是文化氣質、典雅不凡的風貌。

山形屋在台灣光復後因日人撤離而關閉,而日據時期,這間山形屋書店建造材料只有清水磚和木頭樑柱,並未有鋼筋水泥,在光復後因年久失修而瀕臨倒塌的命運,2005年開因屋體本身安全結構危及整排屋舍,不得不拆除現代餐廳第二樓樓層,幸而大家都有保存歷史建築的共識、不惜耗資挑選古老建材,原樣重建,才得以保留山形屋實質樣貌。


騎樓特寫,門外貼著昔日山形屋的雛型

目前外觀為中國風餐廳

一樓櫃檯旁邊擺設

二樓餐廳內部特寫


舊三和銀行(原高雄州物產陳列館)臨海三路7

前身為「三十四銀行高雄支店」,建於1921年,後合併成三和銀行。戰後在臺灣的三和銀行支店併入臺灣銀行,並且做為新濱派出所使用,1990年派出所遷走之後,舊三和銀行便處於閒置狀態。經過近年來的整修後,2020年1月咖啡廳以「新濱・駅前」的名稱在舊三和銀行建築開業,名稱來自日據時期行政區劃「新濱町」而來。

建築外觀呈現折衷主義風格,對稱且簡潔的立面,二樓設有列柱迴廊,建築以鋼筋混凝土構成,表面以土黃色面磚和洗石子處理,是昔日哈瑪星座為打狗金融核心見證之一。

最前方這個招牌設計蠻有意思的,它其實是4個字的結合,就是這邊擁有的山、港、町、鉄

每層樓左右兩邊各開三扇長方形窗,一二樓窗戶之間並有水平飾帶,飾帶與一樓窗戶之間還有仿古典柱式的凹槽裝飾,二樓上方的女牆也有折線裝飾,牆壁貼有土黃色面磚,轉角處還特別用轉角面磚。

哈瑪星貿易商大樓

原址前身為「春田館」,為日據時期高雄驛站前的高級大旅館,其位處舊打狗驛前街道的關鍵區位,於日治時期因有縱貫鐵路及高雄港運輸貿易蓬勃發展,商貿繁榮,整個街廓有「高雄金融第一街」美稱,是高雄重要歷史場域。1951年春田館由商人黃商添新建四層樓高建築,成為當時哈瑪星最高樓房,並於1963年由高雄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購入,命名為「貿易商大樓」

2017年起歷經1年餘的修復,保留建築原始樣貌,如外牆洗石子、室內磨石子地坪、木造門窗、屋頂西式木屋架構造等,2018年修復啟用後,內部策劃相關展示,透過歷史描述、老照片、影像等,讓民眾認識金融第一街的光榮歷程。


近期內部又經過大調整,今日(2020/09/23)又看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樣貌,目前一樓販賣文創商品、小農選物、特色啤酒、義式冰淇淋等等物品


櫃台販賣各式啤酒與義式冰淇淋

樓梯是使用磨石子做成的

二樓為陶器工藝、居家擺飾與童玩DIY的體驗



三樓目前作為春田茶室,並且前方還有主題書展,也不定期會排講座與導覽唷

茶葉與茶具組的擺設

點餐、送餐櫃檯

樓梯旁展示一些小物

在這裡有很多新上市的書籍,挑本喜歡的書坐下來閱讀吧!

除了是用餐空間,偶爾也能夠翻些周邊陳列的書籍,來個一日文青也不錯!

燈光美氣氛佳,是個不錯的用餐空間,將茗茶的情懷傳遞給身邊的人,在閱讀好書的同時,搭配茶飲更身歷其境


飯店載運行李的行李車,展示老舊的皮箱

原高雄警察署(鼓山區臨海二路18號)

1917年建造完成,早期曾為打狗支廳廳舍及高雄郡役所廳舍使用,後改為高雄警察署廳舍,式高雄第一個現代化的警察總局,該廳舍東處設有看守所,往北則有消防組,建有二樓高的西洋式瞭望台。清水磚的外觀造型十分亮麗,也成為哈瑪星的地標之一,在二戰期間遭到轟炸,部分受損,後由汞光貿易公司所購得,修復後至今仍保持部分原外觀。

拱門特寫

門口停了一輛上個世紀的老爺車

臨海二路x鼓元街50

四海一家歷史建築紀念公園

落成於1958年,以檜木建造,融合日式及中國古典樣式的裝飾元素,為當時哈瑪星規模最大的旅社,曾經成為先總統蔣中正隨扈人員下榻的地方,也是許多入港漁工的絡角處,後來於2005年遭鼓山國小拆除,經搶救過後僅剩龍牆、水池、大門等構件保留,因此規劃為現今的歷史公園。

四海一家歷史建築拆除前樣貌以馬賽克拼貼重現

▲四海一家歷史建築遭到怪手拆除的景象

剩下大門、龍牆等遺跡供後人憑弔了

哈瑪星代天宮(鼓波街27號

原址為高雄設市後第一個市政府所在地,戰後旅居哈瑪星的北門郡居民,因為宗教信仰關係,購地建廟奉祀家鄉神明「南鯤鯓代天府」分靈的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蠔寮池王、清水祖師,是為「代天宮」。五府千歲、清水祖師,又增建後殿奉祀觀音佛祖三尊,乃分靈自蚵寮保安宮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大媽)以及分靈自南鯤鯓代天府青山寺南海普陀岩觀音菩薩(二媽)、分靈自大崗山超峰寺南海普陀岩觀音菩薩(崗山媽),三神並列同祀。

建築乃為典型台灣廟宇形式,建造時聘請有多位名間匠師,增添廟宇風華。



王沃故居(延平街35號)

這棟為日據時期「南部水產界第一人」之王沃及其子王石定(戰後高雄市第一屆參議員,二二八事件罹難者之一)的故居,兩人在哈瑪星地區漁業發展歷程上皆扮演重要角色

本建築群分為前、後兩棟,承襲昭和時期之鋼筋混凝土與磚混構工法,外觀立面以洗石子為基本色調,騎樓內外牆以米黃色布紋面磚裝修,融合戰後現代式樣

柱頭特寫

高雄魚市株式會社事務所(號濱海一路109號)

高雄州水產會於1927年興建第一個現代化漁港及魚市場,擁有完善的拍賣設備、冷凍倉庫,有鐵道銜接以利漁獲的運輸,為遠東最大的漁港,另開設事務所進行管理,帶動哈瑪星的繁榮。事務所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圓拱入口連接魚市場,列柱仍為原構

女爵莊園(鼓山區濱海二路12)

前身為1932年所建之全棟兩樓的洋宅,立面風格為日式折衷建築風格分為前棟與後棟,前棟為兩層樓式洋房,後棟為閩南式與日式結合的住宅型態,在當時洋宅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

騎樓風貌為洗石子鋪面,結合歐陸外廊建築風格與東南亞地區特點的一種建築形式,目的是為了遮陽、避雨且可以展現櫥窗,商店街景意味濃厚廣為日據時期建構特色,造型極為簡潔明亮,當時商號為「MALU ME」譯為「丸二」從事鮮魚承銷業務,更在早年增加發動機漁船製造及漁業水產、製冰等行業經營,成就在地富商之一,光復後商號改名為「滿慶行」。目前做為「女爵莊園」,規劃出歐法私人莊園風格,除了提供異國風情的造景也提供別具特色的餐點供遊客享用。


高雄武德殿(登山街36號)

落成於1924年,屬於台灣總督府高雄州警務部「武德會支部」,為州廳級支武德會組織。高雄市武德殿之武道館名稱為「振武館」,與一般武德殿通稱「演武場」有所不同,亦較其他州廳級武德殿興建年代晚了許久。其取名為振武館,含有振興武道之意涵,店內東為劍道場,西為柔道場,約可容納百人,為當時警察、青年學子修習劍道、柔道的場所,並定期舉行演武大會。

武德殿建築兼具「佛寺」、「官殿」、「神社」三類建築之空間元素,並加入武術活動之使用機能,形成特有的空間形態。

主題屋頂為歇山頂,並鋪設「水泥瓦」,牆面為磚砌構造,使用「平英式砌法」,即一皮順,一皮丁的砌磚方式,磚塊則是「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生產的TR磚。立面中段為清水磚,上段及下段以混凝土及洗石子呈現。

簷下有對稱立柱,型態接近羅馬「塔斯干柱式」

屋頂為入母屋形式(同中國之「歇山頂」),正面入口為「唐破風」形態,這座屋頂上圓弧型的構造並沒有任何的接縫,而是一體成型的弧形構造,即當初日人在建造時使用一整塊完整的台灣檜木一次切割出來的樣子,再將好幾塊弧度大小一樣的木塊一層層的堆積起來而成今日模樣

門口綁著注連繩,象徵尊貴、神聖,並且有避邪納福之意義。

窗戶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構成,中間為上下拉玻璃窗,上下各有一個通氣窗,且柱面上有箭形與靶形浮雕,紅磚外牆下設有保持通風乾燥的通氣窗。

箭形與靶形浮雕特寫

兩側各有一座石燈籠

武德殿建築在山坡地之高台上,其選用當地材料-咾咕石疊砌的層層駁崁,儼然就成了武德殿主體建築的台基,使得主體建築物顯得正面宏大,左右兩側各有一長階拾級而上的爬升動作至進入室內的過程具「參拜」意味,發揮出了武德殿屬於社殿建築之「殿」格用意。

立在整座建築物正中央的這棵老榕樹已經種在這裡很久,已經根深蒂固了

正殿特寫

室內道場中央的「神龕」為儀式、活動的中心,左邊(東側)為劍道區,右邊(西側)為柔道區。

周遭環境特寫,其中室內原本斑剝不堪的木製地板,在修護過程中,把原先腐爛的木板重新整修在裝回去。



屋頂架構為芬克式(fink)金屬屋架也是當時常見的屋頂構造

展示昔日武德殿建造材質,由此可知武德殿也是使用TR磚砌成的

其他有關武德殿建物材質

竹劍

宮本武藏兵法二天一流代代相傳卷物(信物密笈)

鑄造武士刀

位於武德殿下方的老屋,房屋周遭擺設植栽、環境非常整齊,外觀很顯眼,是一個老屋空間活化的代表,目前作為餐廳使用,提供輕食、義大利麵、披薩、飲料、鍋燒意麵等餐點。

原愛國婦人會館(登山街28號)

1905年在台北創立「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為婦女團體,她們主要的事業為:歡送軍隊出征、寄送慰問品至前線、採望軍中傷患及退伍軍人之惜別/歡送等;此外也常舉辦演講、家事講習、音樂會等社教活動,

192012月,基於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夫婦倡議,愛國婦人會設立高雄州支部,簡稱「高雄婦人會」;在富島巴子等幹部的努力下,高雄婦人會興建三層樓的愛國婦人會館。1923年愛國婦人會館內部設備完工,同年121日高雄婦人會公布實施《愛國婦人會館管理規則》,接受各機關租用愛國婦人會館。

19389月,愛國婦人會館完成改建工程,樓上全部改為沐浴場所及寢室,樓下改為食堂與撞球場。後來人數眾多空間不敷使用,在靠近會館處興建一棟木造二樓,建築物一百坪,約可容納一百人的新館,以供日軍使用。

二戰後,該館改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接管,現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高雄分會附設紅十字育幼中心」(高雄市私立紅十字會育幼中心)。

建築樣貌為二層樓、帶有「仿亞當式樣」特色的長方形建物。屋頂採低斜坡式,上蓋以煉瓦,屋簷下有鑄鐵雙托架,門廊及牆面以蛋鏢飾為圖案的洗石子裝飾外,均由紅磚構成。

入口正門廊仿羅馬式的「三隅柱」,使用在入口處,視覺上較為豐富,給人有莊嚴穩重的感覺。

目前建物還在整修當中,不能進去參觀,非常可惜

麗雄街x登山街口三角窗街屋

麗雄街老街屋




一禪齋堂(2020.09.23午餐)


接著下一站來到西子灣、壽山風景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