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A:高雄市鹽埕區-老街屋大集合、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港港史館、大港橋夜景(175)
話說鹽埕埔:
昔日稱為「鹽埕埔」,為早期是高雄市的政治經濟中心,左倚壽山、右愛河周邊景觀環愛河、南臨高雄港、地勢平坦成三角形,景觀兼具山、河、海、綠地為一體,鹽埕顧名思義是一堆堆白色皚皚水晶狀體的鹽田,清康熙年間,閩南漳州人趙天等,依官府之招徠移至打狗闢田,後因屏山崩、洪水漲溢,鹽田流失,而遷移此地,其靠近鼓山者為「鹽埕埔」,高雄港築港工程全面施工時,將港內挖出之泥沙填平鹽田後,始有此新生之地「鹽埕區」的誕生,並在本區原市政府舊地設市治(市役所)。
隨著商業中心東移及人口逐漸減少,為重振鹽埕往日繁華的景象,市府及鹽埕地方人士近年來積極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創造一處全新的文化綠地走廊,人潮再度回流後,社區居民開始講究文化層次的提昇,市政府也在此配合社區發展,規劃了「駁二藝術特區」,每月舉辦國際性的藝術展、美學設計展等,更帶動周邊人潮、商機,重新活絡舊高雄港區。
此外,因為鹽埕發展得早,也留下不少歷史街屋,利用這一篇來探索在這旅程中所發現的特色老街屋囉
捷運鹽埕埔站
捷運站外這隻招財貓自2011年起擔任新鹽埕商圈觀光大使,手持荷葉造型其實是取作諧音「好野(台語意:有錢)」,帶來商圈繁榮,且資訊達人站在智慧型手機上未盛行時,吸引遊客使用。
友松醫院(鹽埕區新樂街160號及162、164、164-1號)
創建於1936年,為昔日高雄市參議員駱榮金(友松榮三)故居。日據時期做為專治花柳病「友松醫院」,光復後做為皮膚科泌尿科「民安醫院」,在歷史文化意義上反映高雄港市外來移民的性文化,具文化特殊性,亦能見證鹽埕地區之醫療發展史。
外觀為現代西方建築式樣,具當時代的裝飾藝術風格,內部融合診療空間及和室居間特色,為醫療院所及住宅混合使用機能,具備當代特殊之建築風格及工法,反映時代營造技術特色。
分別由台人、日人經營的友松醫院與帖佐醫院,則呈現兩種文化樣態的私人醫院空間,相較之下,友松醫院因為外牆裝修色料的應用,以及立面顯眼階狀退縮的造型,視覺上比帖佐醫院活潑許多。
台灣菸酒公賣局高雄倉庫(鹽埕區七賢三路2號)
原為日據時期專賣局出張所舊址,其位址具有見證高雄港市發展及戰後商港發展興衰變遷之歷史意義,為舊港區指標性建築之一。
本體建築設計風格為戰後現代主義式樣,採用細小口馬賽克瓷磚貼面裝飾,具有戰後初期時代建築特色。此外,營業所為台酒員工設計監造,見證戰後初期急缺建築專業人才,短暫開放非科班人員透過考試取得建築師同等資格之發展歷程。
高雄港牌樓(位於七賢三路上)
七賢三路上特色街屋
原帖佐醫院(鹽埕區建國四路120號)
日據時期地址登記為堀江町二丁目三四番地,佔地約147坪。醫院主人帖佐直喜氏,年輕時在總督府的醫療體系服務,在1933年帖佐醫師向總督府提出了辭職願,同年於堀江町一丁目六番地開設了自己的外科診所,不久二丁目三四番地的新醫院落成,主治外科、皮黴科、耳鼻咽喉科。
帖佐醫師找上了新院址對面的近堂十助工務店替他建造這座醫院,希望做為醫院之外還要同時滿足自住的需求,因此本建築結合了公共性較強的街屋及居住機能,以現代西式建築的風格來構築公共空間,並以日式的建築風格來構築其居住空間。
戰後由高雄市政府接管土地,無償撥借給商業會當作辦公室,後來因為空間狹小不敷使用而遷至他處。
天主教聖母顯靈聖牌堂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鹽埕教會(鹽埕區瀨南街53號)
1867年馬雅各博士在埤頭(今鳳山)北門外建築台灣第一個禮拜堂,1923年在高雄市鹽埕埔設佈道所。以後漸漸發展成現在之高雄鹽埕教會。當時為佈道所,名稱為「鳳山基督教會高雄講義所」。當日由台南神學院長宣教師、滿雄才牧師主持開設禮拜。最初之信徒有9名,聚會有37名。 1926年遷至鹽埕區新興街118號,並著手建堂事工,1930年舉行獻堂典禮,隔年昇格為堂會,當時名稱為「高雄市北野町高雄基督教會」。第二次大戰結束,高雄市人口激增,北野町舊堂過窄,遂另覓現址遷建,原舊堂由福音會承購。 1951年4月本堂在現址建堂竣工,並改名為「鹽埕基督長老教會」。
七賢三路x五福四路街屋
五福四路x大安街口街屋
大仁路二丁目連棟街屋(鹽埕區大仁路181~191號)
建物前身為高雄市興業信用組合,為日據時期高雄重要台籍商人林迦、胡知頭、黃慶雲三人所共同創辦,光復後為高雄市第三信用合作社。
該建物見證當年台籍商人在鹽埕地區的發展,透過街屋可回溯鹽埕發展的脈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這連棟街屋建築為三層樓,外牆以清水紅磚構成,屋頂女兒牆及轉角處為圓弧造型,及陽台及欄杆之設計,建築造型及構造多元豐富,具有建築構造史之獨特意義,且為當時期在鹽埕區少見之三層樓街屋,更顯得此街屋的價值。
黑乾溫州餛飩大王(2020.09.21晚餐)
小吃店旁邊這一連棟老屋非常特別,但在網路上沒有太多這棟老屋的資訊
鹽埕大舞台威靈宮(大仁路220號)
主祀保生大帝,分靈自澎湖白沙鄉後寮威靈宮。因為威靈宮位於大舞台戲院的附近,因此才會取名「大舞台威靈宮」。
建國四路老街屋
建國四路x北斗街街屋
位於建國四路與南興後街的交岔路口對面有一連棟的街屋
柱頭雕飾,山牆也有金色的花紋、容器的雕飾
南興後街老街屋
南興後街位於當時高雄市區的北部邊緣兩旁是主要幹道:北端街與建國四路,因此南興後街顧名思義是比較其次的小街道,這裡房屋大多為木造,並且現在都漆上不同顏色,成為北鹽埕地區的一個小亮點。
不過有幾棟屋子因為經年累月風吹雨打表面已經破損不堪,有些是木板加上廉價的鐵皮修補,變得有點醜。
從另一側拍過來
位於北端街108號不知名的三角窗街屋(靠近愛河)
磚造加上木造的房屋,起先應該是木造房屋,後來整修才將房屋側面材質改成紅磚
駁二藝術特區(2016.01.19造訪)
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原為一般的港口倉庫,2001年一群熱心熱血的藝文界人士成立了駁二藝術發展協會,催生推動駁二藝術特區作為南部人文藝術發展的基地,將駁二規劃成一個獨特的藝術開放空間,提供藝術家及學生一個創作發表的環境,已成為高雄最有人氣的文化景點。
這裡不定期的舉辦各類藝文活動,每一個充滿城市創意特質的展演,活力豐沛的在駁二不斷呈現嶄新的概念與樣貌,構築海港城市的魅力文化與生活美學;駁二藝術特區所建立的不只是藝術創作與新世代創作實驗傳達藝術的精神,也開啟了高雄一股南方藝術的新潮流。而過去於港邊載送貨物的西臨港線鐵道,現已成為高雄最熱門的自行車道,貫穿駁二藝術特區,踩著自行車可以遨遊西臨港線的海景風光,並且在園區可以發現很多藝術家設計令人驚喜的藝術作品。
C10 倉庫 LIVE
WAREHOUSE
C5 問吧 服務中心、ICE+、文誠蜂蜜、月光劇場
C4誠品書店駁二店
編織草還是編織文字呢?
駁二特區裡到處都可以見到這2尊人偶-高雄人工人漁婦,男生是戴著安全帽和工具包的工人,女生則是戴著斗笠、面罩穿著綁腳褲的漁婦,雖然都有一樣的外型不過會隨著表面不同的彩繪而有不同的想像。
民宅外牆的塗裝充滿了童趣
呈現出工人一日工作的日常
鋼鐵工人3D立體壁畫
好像某隻動物裝置藝術品
車站2.0/蘇家賢
不用車票,沒有站務人員,永遠開放參觀,這裡是專屬駁二的車站,請跟著月台上那隻慵懶的花貓,進入駁二最奇幻的「異想視界」。
藝術家利用位在駁二藝術特區裡的港務局單身宿舍寬27公尺,高12公尺的牆面,運用平面透視原理,以遠近、陰影等技法,配合環境與燈光,模擬出三維空間效果,他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進行牆面彩繪,打造出左右分別停靠台鐵莒光號及自強號的車站月台。
P2山牆壁畫/邱顯洵
藝術家呈現了富涵生命力與飽滿高雄精神的藝術群像,包含阿嬤舞姬李彩娥、鋼琴詩人蕭泰然、國寶級雕塑家黃土水、背負歷史傷痛的文學家柯旗化、南臺灣畫壇靈魂人物劉啟祥、多面向創作型導演林靖傑、岡山的皮影戲館,及伊東豐雄規劃的世運主場館。另外,也結合高雄港海洋與水的元素,及勞動城市的勞工意象,並配合台灣精神象徵玉山主峰,熱情而強烈的體現出「台灣的」、「高雄的」、「在地的」主體性思維。
繪畫出高雄港周遭的景色
變形金剛大黃蜂
葉影/劉柏村
藝術家透過保留葉脈及葉形的輪廓,展現觀看自然不同的角度。運用鏤空技法只保留葉脈,在斑駁的紅色鐵鏽之下,顯現出葉片隱約的脈搏。在五公分厚鐵鈑上,利用氧乙炔火焰切割及穿透的力量,描繪葉子內在之葉脈組織特徵,重新檢視葉子在形態與空間的對話性。五只葉片中,有一只只有外輪廓,是透空虛化的造形,形成在複製過程中同一性之差異概念,同時整體也在這虛實的架構裡,加速與空間的對話。
側影/劉柏村
劉柏村到東和鋼鐵廠或廢鐵工廠尋找創作素材,並與工廠員工並肩創作。兩種截然不同的身分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創造出動人作品,一幅幅龐大的側臉,取自於你我腦海中那熟悉的輪廓,並再現於你我面前。
雲端漫步/劉柏村
雲朵與樹形為此作的基本圖像。高掛於空中的線描浮雲,切割自凝結成片狀、外形輪廓不規則的煉鋼爐渣;地面鋪陳的片片雲朵,以及高聳直立、併比成群的樹形剪影,則是由厚鋼板裁切組合而成。鋼鐵林木與雲朵,共同構築出一條古木參天的特殊「雲端步道」,既對照高樓林立的現代都會景觀,也反映自然被符號化與扁平化的科技文明現象。
天上大誌/柯德洛
金果樹/黃沛瑩
她由女性的觀點重新詮釋鋼雕藝術,打破了鋼雕藝術中所展現的力度美,加入了女性的柔美特質,軟化了鋼鐵素材的堅硬與生冷,發出堅韌生命力的暖度。作品中運用許多大小不一金銀兩色的華司墊片,是一個立體鏤空且具有流暢曲線的作品。原是龐大工業體系裡一個微小卻不可或缺的物件,在藝術家的手中變成美麗的作品,其間還有你的夢想穿透閃爍。
遇見彩虹/蔡潔莘
利用紙漿與染料做成,作者擅長以紙漿雕塑傳遞樸實、溫潤的情感,注重當代快速繁忙的生活基調底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作者選擇了比鋼鐵更具溫度與柔軟的紙漿作為創作媒材。她關注人類獨有的情緒表達方式,以紙漿捏塑牽手、微笑等肢體動作,傳遞存在你我生命中幻化無形的感知。
長滿雜草的廢棄紅磚倉庫也有塗鴉彩繪
一起坐著,甚麼也不做/李紀瑩
位於台糖紅磚倉庫上有兩個公仔,戴著大帽子的是「圈圈寶」,而身穿藍衣的是「太空寶」,他們怡然自得的態度和表情,以及作者從日常用品中擷取創作材料的方式,很符合駁二親近生活的氛圍。於是,月光劇場的屋簷成為他們專屬座位,透過他們提醒每位到訪的朋友,停下急切的步伐,不用做什麼,只要細細享受生命中美好的片刻。
約定/廖文彬
材質為紅磚、水泥,作者以童趣造型,「打勾勾」作為人們約定時的印記! 年輕人相約到駁二,看展、放鬆且享受大自然與人文之間的聯誼,並將「打勾勾」的手化成休憩的椅子,更拉近了民眾與作品間的距離與感動。
紅色巨獸
倉庫間藏著一群超可愛的小狗,頭上大大的燈泡,狗狗的名字叫"ㄤㄤ(on on)" 頂著頭上的燈泡到處找尋靈感。
外觀宛如編織體,交錯層疊之下形成一座幾何的隧道,穿梭其中讓人猶如置身時空長廊一般
駁二塔就位在大勇倉庫群的附近,遠遠就可以看到這棟咖啡色的高聳建築,大約三層樓高,登上駁二塔映入眼簾的是廣闊的美景。
駁二碼頭售票處兼候船室,外觀是一棟三層樓彩繪貨櫃屋
昔日臨港線的平交道
高雄港碼頭停靠船隻,遠方可以看到高雄八五大樓
船隻特寫
高雄港港史館(鼓山區蓬萊路3號)
位於3號碼頭的高雄港港史館,1916年12月動工興建,隔年完工,當時是台灣總督府財務局派駐打狗港(高雄港)區專責徵收砂糖消費稅的官吏出張所的辦公廳舍。
隨著高雄港進出口商品更國際化,港區規模日益擴大,使得走私查緝和關稅課徵業務相對繁重,為了改善這些問題,1922年6月間,稅關長立川連向財務局長支借上述該官吏出張所一樓,作為稅關高雄支署的碼頭派出所的辦公廳舍,實施成效十分良好,倍受肯定。1934年7月1日台灣的稅關組織進行重要改制,稅關高雄支署正式改制為高雄稅關,與基隆稅關是全台唯二的海關最高單位。改制後初期,高雄稅關短暫以本辦公廳舍辦公,後來位於今日1號碼頭的高雄稅關新廳舍完工並進駐開始辦公,官吏出張所廳舍後由交通局高雄海事出張所進駐。1943年12月,台灣總督府基於戰爭動員體系的需求,整合高雄州港務部、交通局高雄海事出張所和高雄稅關等單位而成為高雄港務局,其主要廳舍就是原3號碼頭的高雄海事出張所。
二戰後這棟建築物依然被我政府海關沿用再移轉交通部高雄港務局使用,後因建築結構略微傾頹,於1994年暫停使用,並且因為有歷史意義就將予以保留,1997年加以整修,作為港史館之用,並致力保存高雄港開發史之相關文物。2002年配合高雄港務局週年慶,正式對外開放
外觀為兩層樓高的折衷式樣磚造建築,其正立面並不對稱,大門偏左,而大門右邊開有兩個長方形窗,二樓則是兩個弧拱窗,至於大門左邊一樓則開了一扇圓拱窗,二樓則是三扇細長條窗。西邊牆壁為洗石子,窗戶數少,東邊牆壁則是磚牆,有數扇窗戶
外觀是紅磚加上白色飾帶,此風格流行於日據時代的官署建築上,並且正中央有高雄港務局LOGO
後方有一座小公園,設有景觀水池
高雄港三號碼頭停泊船隻景色
鏞記水餃(2020/09/23晚餐)

位於永樂街上的連棟紅磚街屋(新樂街x新興街口)
夜間的駁二大義站,輕軌旁邊有一座剛落成啟用的大港橋,尤其是晚上更顯得美麗
大港橋
座落於鹽埕區大義路底,位在高雄港第三船渠,由台灣港務公司獨立設計與建造,進行周邊護岸設施、碼頭鞏固及景觀工程。橋長110公尺,橋寬5到11公尺不等,可供550人及自行車同時通行,為台灣首座水平旋轉橋、也是亞洲最長跨港旋轉橋,可在3分鐘內完成水平運轉,以貝殼和海豚等作為設計概念。是串聯亞洲新灣區的最後一哩關鍵工程,藉由高雄輕軌連結高雄港大港橋,將把整個新灣區的重要公共建設、高港棧庫群、駁二藝術特區串接在一起,成了欣賞夕陽、港濱約會的打卡新景點。
在大港橋上眺望八五大樓、三多商圈高樓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