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5B:高雄市橋頭區(II)一橋仔頭糖廠訪古之旅二部曲
糖廠俱樂部
建築風格與社宅事務所同為模仿荷蘭在東南亞殖民地的建築,採地上架高結構以利通風,迴廊和連續拱門設計則是歐洲傳統建築的移植。古蹟專家李乾朋稱它為「熱帶殖民西洋樣式建築」,因此連續的拱廊是當地處於亞熱帶日照時數長的設計,雖然這兩棟建築的設計圖來自荷蘭,仍舊融入部分和式建築風格。在屋頂就可以看得出來和日本傳統木構造房屋一樣的屋頂,而屋樑則是日本最喜歡的台灣檜木材質。前方原為一片空地,乃是日本武裝部隊的練兵場。
山牆的造型及日式木造斜屋頂,與社宅事務所相比多了優雅的面貌與緩和的氛圍
目前此處做為「豬仔文物館」、「遊客服務中心」、「糖
旁邊有一個雕塑作品,為王昭旺先生所創作的「勤」,廣泛閱讀,獲取新知,勤能補拙,增廣見聞,豐富美麗人生。
豬仔文物館
台糖公司從事養豬已經70年,2012年間獲台大經濟系陳師孟教授慷慨捐贈1300餘件以豬為主題的收藏品,有感陳教授的大愛,特於橋頭糖廠設立「豬仔文物館」,將此數十年典藏的豬仔文物公開展陳,讓全民共享。這裡分為展覽分為八個區域,分別撲滿區、家庭親子豬區、飛天豬區、兒童體驗區、特色豬仔區、趣味猜謎區、地球村區、手工藝區,喜歡豬隻朋友們絕對不能錯過這裡唷
裏頭都是豬隻相關的公仔、玩偶,不禁讓人直呼卡哇伊
聖誕節剛過去,就看到聖誕氣氛的豬隻
豬隻的馬克杯
特色豬仔區
檜木雕成的山豬栩栩如生
生活應用區
各式各樣的豬隻撲滿
台灣砂糖之父-新渡戶稻造
1901年獲派任台灣總督府技師兼殖產局長、糖務局長、致力於台灣甘蔗生產改良與糖液增產。於任內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內容包含甘蔗品種改良、栽培改進方法、水利灌溉設施完善、開發適植土地、公權力介入製糖等。尤其在土地、原料的取得,對於提升現代化製糖技術上有極大的改善與突破,台灣總督府據以訂定「糖業獎勵規則」,增設現代化大型工廠,改良台灣傳統糖廠,促進台灣糖業的資本主義化,更因此提升產業規模,為日後台灣近代製糖事業奠下基礎。
此農村意象陶版畫作品由來自新北鶯歌的許丹麗女士所創作
這裡除了是遊客中心之外也是咖啡廳
磁石電話,早期通常用於農村、鐵路部門
手搖式電話
此處也能夠看到早期笨重的計算機
農業氣象儀器-風向儀
農業氣象儀器-測斜照準儀
農業氣象儀器-水平測量儀
農業氣象儀器-經緯儀
農業氣象儀器-溫溼度計、氣壓計
長方形手搖式天秤
甘蔗汁錘度觀測器、輻射探測器、銅製顯微鏡
149號洋流探測器
這棟位於俱樂部旁邊的綠色雨淋板外觀的建物,早期為會計課辦公室,現在為綜合經營一課(即糖業博物館課)辦公室。
迴廊很有50-60年代的感覺
來到鐵件愛情公園,這裡設置六件裝置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材料來自橋頭糖廠、旗山糖廠及小港精煉糖廠閒置的鐵片、鏈條、圓盤、墊片、螺栓、軸承等機械鐵件。糖廠員工發揮美感與創意,將零散的閒置鐵件進行分類、設計、重組與焊接,打造六件充滿愛心意象的作品,讓糖廠製糖的香甜氣息畫作實體,和遊客一同分享鎔鑄再金屬裡的甜蜜。
心心相印-心花盛開
福蝶綿綿
由工廠內的鏈條、鋼管與螺絲專用華司片、圍束用的薄鐵片、農場圓蝶犁及廢棄的鋼管共同演出。
共傘
由工廠軸承內的鋼珠與螺絲專用華司片、鍋爐是蒸汽管筏、農場圓蝶犁及溫室廢氣的鋼管共同拼湊出來的
花前明月心
蜜糖槽旁邊也有陳列幾樣裝置藝術品
梁任宏/焊鐵妙相立千秋
源於百餘年前日人鈴木藤三所籌鑄之黑銅觀音像,利用糖廠廢棄的器械鐵件,以當代藝術抽象自由精神,窗造出隨像觀音,來呼應變身菩薩的無所不能,再則象徵橋頭糖廠永垂不朽造福千秋的永生機制。
此處防空洞與橋資課辦公室(原農場課辦公室)旁的防空洞相同,建於1940年,屬於咾咕石外牆與混凝土結構砌成的防空洞,東西兩側各有一出入口,高度2.05m、寬度1.15m,進入洞口後有一簡單防護木製門用以區隔內外之別,內部為狹小通道,兩邊互通,可容納15人,主要提供給俱樂部辦公人員使用。
|
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
本防空洞位於工場鐵道區地下道中央左側。此一防空洞造型特殊,其入口處微彎,內部避難室為長方形。1941年建造,屬於日據時期之建築。當時梅日戰爭美機經常來襲,廠方特闢建此一防空洞供所長避難兼作為戰時廠區指揮中心。1959年高雄糖廠考量工場開工期間,員工通行於東西兩行政區的安全,遂另闢一條地下通道。此通道全長48公尺、寬1.7公尺、高2.2公尺。因時空因素,遂形成如今地下道和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相互連結成一整體的景觀。此處防空洞主要提供高雄糖廠農場課辦公室員工於敵機空襲時避難使用。
內部特寫
另一側的防空洞樣貌
鐵圓迷城
2002年起,由地方政府文化局陸續在糖廠辦理藝術村進駐活動,並在糖廠內留下許多鐵件藝術創作,台糖公司於是持續構思將這些造型各異的鐵件元素,乃至於部分列管的鐵件文化資產重新加以組合,歷經四年始打造出這座鐵園迷城,目前已成為遊客拍照拍照打卡的新亮點。
這裡以低矮草坪及九重葛花架做成分隔島所做的迷宮
百年糖廠所留下來的鐵件廢物再利用,塑造出可與遊客產生多種互動的鐵件廣場
防空洞7
五分車修理室
1903年橋頭糖廠成立時,是使用牛車拉鐵道車軌便車,1907年開始設置五分車機車頭組加入製糖作業,也因而成為台灣農村特有的產業鐵路。橋頭主要有五條五分車鐵道路線,當時五分車鐵道與縱貫線是共用車站。位於工廠區西方的五分車的維修站,則是配合產業鐵路運輸所需求設置的修復站,擔任維修的工作。
不遠處有一座裝置藝術,使用糖廠廢棄物再拼湊而成的作品
早期運送蔗糖的五分車
靠近製糖工場也有陳列好幾輛退役的五分車、蒸汽火車頭供遊客拍照打卡
園區戶外「大型農機展示場」為糖廠特有之機器設備。於2001年以後本園區即為地方政府文化局設定為藝術村之場域,爰園區主要動線上又陳列著活動後所留下的各類大型鐵件藝術作品,更為本園區憑添幾許藝文氣息。
前方分別為卸蔗機、採收機
輪式曳引機
圓碟中耕器
迴轉中耕農具
抓蔗機
入土農具
眼前就是橋頭糖廠的工廠區,整座廠區由大量的巨大金屬構件組成,壯觀且獨特,目前廠區內保留有百年前第一座糖廠廠房的部分牆面留給民眾緬懷追憶,並開放製糖工場全貌,讓遊客親身感受到糖廠將甘蔗從運輸、壓榨、清淨、蒸發、結晶、分蜜到包裝的實體流程,進一步了解到製糖的甘苦,可以經由空橋入廠區參觀唷,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在外面看看就好。
修復所(製糖工場設備維修室)
本廠前身為「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主要功能負責在製糖期間作為機械損壞的維修和改善設計的場所。後來「台灣鐵工所」部分人員於1915年移出橋頭糖廠,但仍以修理糖液機械及窄軌軌道為主,到了1946年又與「台灣船渠株式會社」等合併改為「台灣機械有限公司」,因此後來也有人認為「台灣機械有限公司」的前身為橋頭糖廠的「機械維護所」。台灣機械有限公司後來也承攬了橋頭糖廠的壓榨室、蒸發罐、結晶罐等機械修理工程,並且經常運用橋頭糖廠的「機械修復所」來做為機械維護的場所,兩者員工常一起交流工作,有著密切合作關係。
內部景觀
修復所現有的大型器具展示包含大型砂輪機、輸送機傳動車軸車床、車製各類幫浦車床、壓榨機緩衝塞蓋車床、內襯車床兩台、直立鑽床、懸臂鑽床、牛頭刨床、砂輪機、鋸床、電動切管機等等大型車床機具,以下只列出部分機具,有興趣的旅客可以到現場慢慢觀看!
糖業歷史館,以介紹台灣糖業歷史為主,並且陳列一些文物供遊客觀看
以舊有倉庫為建築主體,加以重新規劃成六大主題,包含糖業歷史區、製糖文化與生活區、台糖公司的發展與願景展示區、農務耕作技術區、糖業運輸解說區及人文小劇場。
橋頭糖廠是台灣由人力製糖進入現代化機械製糖的第一座糖廠,具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
台灣糖業的誕生與發展過程
這裡展示日據時期到光復後糖廠老員工或其家屬提供之糖廠生活舊照片,詳細記錄當時生活樣貌,除了製糖園區的影像外,同時也紀錄台灣產業的發展時刻。
這裡展示各糖廠內工場的縮小模型
台灣經濟結構轉變,台糖公司不堪長年虧損壓力,逐年關掉不符經濟效益之糖廠,並積極從事多角化經營,未來將朝健康產業發展。
簡報觀賞區
361號蒸氣火車頭於2006年4月起移至轉型為糖業博物館的高雄糖廠展示
這裡也有展示一些早期糖廠的用品
台灣糖業的農務
糖鐵與甘蔗運輸
道班房(鐵路維修庫房)
維修鐵道員工們休息與放置工具的場所,今日則做為檔案儲藏室。
房屋前方有一軌道可讓維修道班車駛出道班房,進行檢修維護糖鐵軌道作業
糖廠鐵道遺跡
橋頭資產課辦公室
此房舍建於1965年,當時做為農場課辦公室,目前做為橋頭資產課辦公室。橋資課辦公室和日據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相比儘管時間較晚,但是側面五角形開窗與正門上方六角形通氣孔非常有特色。
在台糖公司高雄資產營業處(今更名高雄區處)搬移至橋頭之前,橋頭內的辦公課室有橋頭資產課和糖業博物館課。
辦公區建物群,均與橋頭資產辦公室同時建造
位於後方為工廠的冷卻水塔,蒸氣回收後冷凝可再利用
修復所
蔗渣打包室
周遭均為物料倉庫
沿途又遇到一個防空洞
出來糖廠另一處出口,收束糖廠造訪之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