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6A:高雄市鳳山區(I)一鳳山縣新城訪古之旅、大東文化中心、小吃

鳳山車站(屏東線5.8K。上行車站:正義車站,下行車站:後庄車站)

1907年設置鳳山停車場,木造結構站房。1935年於原址新建磚造結構站房。1964年擴建磚造結構站房。1990年原址新建之二樓鋼筋水泥站房完工。2014622日:配合地下化工程,拆除舊站房,啟用於臺灣糖業鐵路鳳山站原址興建的鐵路臨時站房。20181014日鐵路地下化完工啟用,改為地下車站。

位於鳳山車站的曹公圳,旁邊種植一棵雨豆樹

原位於仁武區澄清巷內山坡上,因道路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面臨被砍伐的命運,因此將最美的一棵老樹移置鳳山曹公圳旁邊。


少許的荷花、蓮花綻放



鋼琴鍵盤彩繪牆

捷運鳳山站

捷運站出口立了一座鳳山縣西城門遺址的水泥柱

西門(景華門)遺址碑

西門位於捷運鳳山站,鳳山區光遠路與中華街口,主要功能為陸路通往打狗之要道,西門之命名與「夕陽」有關

鳳山縣城郡南第一關遺址碑

位於鳳山區中正路與協和路口北側,此地可通往台南府城及左營舊城,往內則有商業活動興盛的外北門街,名稱由來為清代鳳山縣治附近一帶為府城以南最為繁榮之處,故有此名,已於日治時期拆除,橫額題有「郡南第一關」,落款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現存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北門(平朔門)遺址

北門位於鳳山中正路與光復路口南側,旁邊為鳳山長老教會

平朔門,「朔」為一個月的開始,按字面「平朔」應指美好、安寧的開始,本城門已於日據時期拆除

平成砲台

1786年林爽文事變,南路莊大田應之。當時舊城(左營)被攻陷兩次。事平至1788年,縣治從舊城移至鳳山,設置縣署,城郭周圍用刺竹圍成藩籬,以防匪亂。1838年,鳳山知縣草僅為加強防禦,增建城樓,至今百餘年。

鳳山縣建城於1788年,初為竹城,1804年興建六座城門。至1837年知縣曹謹在城池四隅興建六座砲台,目前僅剩三座,分別為訓風、澄瀾、平成三砲台,每座均配合防禦角度並順應地形設計而成。

砲台高約5公尺,砲台呈四方形,內側有階梯直上,台面現鋪上尺磚,構造相當堅固。


正面嵌有花崗石所刻之橫額,曰「平成」

沿途為紅磚步道,可以沿著步道來趟歷史之旅

周遭的護城河景觀


當時的東門溪(今鳳山溪)於縣城東側,因此護城河謹圍繞城北、西、南側。

高雄縣政府於2007年為排水與環境改善需求開始整治護城河,將周遭違建拆除,並將沿線雨汙進行分流,使護城河環境成為適合休息的水岸空間。



澄瀾砲台,位於立志街和復興街口,為鳳山縣知縣曹謹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功能而興建

砲台台座呈現不規則的八角形,牆面以三合土堆砌而成

砲台兩側各有一段約八台尺高卵石混合疊砌的短牆,牆上有多處「銃孔」,砲台設在轉角處則是有戰略性的考量


牆面仍可看出刻有「澄瀾」兩字的花崗石橫額,但為前方的福德祠所遮掩,不易辨認

澄瀾砲台有階梯可以上到上方可眺望四周環境

位於對面的「儀應公祠」

接著來到南門公園,此地也是鳳山縣城南門遺址。南門在日據時代已拆除,後來將圳溝加蓋,興建成為南門公園

南門(安化門)遺址碑

位於南門公園,可通往前鎮、草衙,城南有鎮南宮,為一重要信仰中心

安化門,多處南門之命名常與「教化」有關,如彰化縣城之「宣平門」

周遭水圳公園,有荷花可以欣賞,偶爾可以看到人在河邊垂釣呢

地方政府費時多年以生態工法營造水岸環境,規劃為親水公園、水岸廣場、人行步道;並串聯起沿岸的景點,將鳳山城市之美呈現出來。



東門(朝陽門)遺址碑

位於鳳山中山路與三民路口東側,為仁和街通往東門溪碼頭之關口,早年東門溪可行船之時,可通往打狗港,

朝陽門,多處東門之命名通常與「日昇」有關,如竹塹城之迎曦門

訓風砲台

此砲台前臨鳳山溪與城濠合流處,緊抱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為早期從閩粵移墾及貿易船之上岸的要塞,鎮守著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的要衝,戰略形勢非常重要,如今僅剩大砲台。

牆身呈現圓弧形狀,主要構造為硓𥑮石、卵石,曾一度只餘殘壁,直到1999年整修後才呈現如今樣貌。

橫額「訓風」字樣嵌在石牆內,左右有泥塑的書卷造型裝飾


砲台旁邊同樣也階梯可以走上去瞧瞧

河岸周遭為蓊鬱的植栽,乾淨、清幽


東便門(同儀門)

為鳳山新城建城的六座城門之一,東便門即小東門。

東便門為面寬10.8公尺,深7公尺之長方體,台座高度約4.3公尺,拱圖為紅磚發卷,外拱直徑2.1公尺、深3公尺、內拱直徑2.6公尺、深2.4公尺,拱下為砌石材基座。

整座城門構造為咾咕石外牆、內部填土,城門洞半圓形拱圈為顏只磚發卷,共有兩拱圈,面城外的為小拱圈,靠城內的為大拱圈,內側頂有疑似石斗拱門臼缺口,下段兩側則有門閂洞,推斷原應有門扇構造。


內門額題「東便門」,落款年代為道光十九年(1839),外額題「同儀門」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座土地公廟,稱為東福祠,主祀不是俗稱的莊頭土地公,而是「橋頭土地公」。為體諒「橋公」長期守護東福橋與東便門太過寂寞,地方民眾為「橋公」找到一位「橋嬤」作伴,是先民相當感性的配套設計,也是這座土地公廟的特色。

有一座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東福橋」埤記,記述地方籌建石橋的捐款情形

地上繪有清代鳳山縣城地圖

此為「水拹仔」,古早的汲水工具,利用真空的原理汲取地下水使用

東便門眺望護城河一景

東福橋遺跡

東福橋舊橋原建於1841年,1864年重修,為清代城內居民通往萬丹、屏東必經之橋樑。總長約22公尺,具有三座船型橋墩,上置四組長石條成為橋面。

眼前所見的兩座橋墩,原為東福橋三座橋墩中其中兩座,2001年潭美颱風來襲時沖毀,使兩座橋墩沒入河道中,今吊起置於廣場保存,供人憑弔。

橋墩為六角形設計以減少河水阻力,材料為咾咕石、尺磚、頂置石條白灰粉刷及黏貼牆面為新設計之表面裝飾。


目前所見的東福橋為新設計之鋼橋,位置與原橋相同

東福橋側面特寫

鳳山打鐵街

位於東便門城內之巷道,此處在清朝時,是大陸駛往鳳山新城的帆船,上岸必經之路,許多來自唐山打鐵師傅,因打鐵工具十分笨重,為了避免長途搬運,即就地落戶,形成打鐵市集。因此自清朝、日據一直到光復後,周遭打鐵業者雲集,一支較大型的鐵器收入,可維持一家人一天的生計,且農具品供不應求,須用訂單排期交貨,是個吃香的行業。

▲打鐵街看東便門

近年來農業機械化,傳統打鐵業終難抵擋機器壓製的日產量和低廉的成本,而且年輕人大多不願處在汗流浹背的工作環境、承襲勞力高,收入低的行業,所以不少打鐵店為了生計,紛紛轉行轉業,目前鳳山打鐵街剩六家打鐵店繼續營業,仍保留大型焠鍊鐵器的機械,接受不同於機械製品或是機械無法製作的鐵器。







家具街-三民路

位於鳳山三民路是南台灣最著名的傢俱街,從1950~1960年代發展至今,全長約600公尺,西從雙慈亭,東到三民路底與中山路交界口,店家約三百家左右,是南部有名的家具店街,販賣項目有衣櫥、櫃、桌、椅、還有佛具等種類眾多。

不過近幾年因並在街道、店面不斷更新的情況中,三民路傢俱行老店的門面及價位不敵連鎖家具業、郊區家具大賣場陸續竄起的環境,目前由公所打造城打造特色街景點,並且結合周遭古蹟景點,讓遊客能夠在鳳山來趟人文之旅。




位於三民路上仍有幾棟保存完整的歷史街屋,頗耐人尋味

此棟街屋的山牆上面有藻類雕飾,女兒牆幾何雕飾,二樓樣貌是整棟建築值得欣賞的地方


鳳山有一條「舉人巷」位在成功路49巷,因巷內盧姓人家後代曾在光緒年間考取中舉人,而將自宅也被當地人稱為盧舉人宅,其巷被稱為舉人巷。


巷內有保留幾棟紅磚古厝

位於三民路290巷旁的紅磚街屋

鳳山摸乳巷位於三民路287巷,雙慈亭旁邊小巷子裡,巷子裡保留住了一條紅瓦磚牆兩邊是古厝建築巷寬約 80公分,兩人會面必定擦身,雖然很短,但卻是過去歷經百年舊聚落留下的通道。

不過日前去看好像另一側牆面已經拆除...不見原本樣貌


中正路老街屋(94)

中正路8890號街屋

一樓拱形的騎樓,標示出它的主入口意象,色調與材質為土黃色的十三溝面磚,屬於昭和時期的現代主義風格。


拱廊特寫

中山路街屋

此為地方老字號的「明源中藥房」,巴洛克山牆及二樓欄杆,可說是鳳山最美麗的街屋

金合利銀樓,外觀簡化的山牆設計相當別出心裁,說明著中山路上可能曾都佇立著現代主義的建築

此建築上面寫著「鳳山第一公有市場」字樣,依照建築用途及立面風格研判可能是戰後初期的建築

隱身在巷弄中有一棟不知名的洋樓


下面這四棟街屋位於成功路上,看外觀也很有歷史了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鳳山教會(鳳山區中正路172號)

這棟潔白典雅的美麗教堂,就是歷史悠久的鳳山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回溯於1867年由英國傳教士馬雅各醫生派其助手吳文水及黃嘉智兩人,在埤頭(今鳳山)暫借小屋美日佈道。於同年77日在北門購一房屋作為禮拜堂,至該年底聽道者有20名。

創設之初,為傳耶穌基督救恩福音,教會因不受當時原住民了解,屢受困難而遭到攻擊,固有「埤頭事件」之發生,傳教士野獸監禁於監獄之苦難,雖蒙上帝保守教會仍得鞏固,於18691月由英國李麻牧師重設禮拜堂,同年5月舉行第一次聖禮典,進行洗禮儀式及恭守聖餐,嗣後教勢日增,乃於1913年購買現址土地,19148月興建新禮拜堂,於隔年舉行教堂禮拜,教會得以繼續增長,於1923年分設高雄北野町教會(鹽埕教會)1935年分設大樹教會。

1942年正值二戰期間,教會曾被日軍占用,並發生「愛英美事件」,部分信徒被關入獄,信徒疏散到鄉間避難,教會呈荒廢之態,信徒僅能在會友家中聚會禮拜。1945年台灣光復後信徒陸續歸回重建教會,教勢迅速復興,於1957年分設高松教會,1968年分設中庄教會(今鳳屏教會)1978年分設仁美教會。

1998年因禮拜堂不敷使用,乃重建現有禮拜堂,於20011125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挑高哥德式雙塔結構端麗典雅,尖頂直指天際,正面巨型十字簡樸中有著安定人心的力量,搭配扇型長階梯,更顯得教堂的莊嚴脫俗。如此美麗的建築也是許多新人拍婚紗取景的地點




鳳山耶穌君王堂(鳳山區光復路104號)

柱頭兩邊為天使與其浮雕

浮雕裝飾

聖經故事浮雕

耶穌君王畫像

近期才剛過聖誕節,教堂外面有聖誕樹裝飾,裡面陳列相關木雕作品,栩栩如生,呈現耶穌誕生的那刻情景。

休憩涼亭,裡面是耶穌基督

聖母瑪利亞與其耶穌的雕像

信箱


中華街觀光夜市

位於鳳山區中華街和光遠路口的夜市,鄰近高雄捷運鳳山站、曹公圳、平成砲台。夜市總共有69個攤位,並且店家招牌都是統一樣式為其特色。中華街夜市於交通部觀光局「2010年特色夜市選拔活動」中獲選為十大夜市。

位於夜市裡面,大都是擁有數十年歷史又具代表性的老字號店家,熟悉的老味道有鹹酥雞、肉燥飯、米糕、炒米粉、乾麵、牛雜湯、愛玉冰、綠豆湯等平民小吃等著饕客慕名朝聖。




捷運大東站


花間夢遊.盧明德、郭挹芬

於車站動線要道上,以鮮明歡悅的色彩溶接如織的花卉與藤蔓,營造旅客快速流動下的驛站轉雲視覺特色。

翠啼春曉.盧明德、郭挹芬

作品名稱源自於強調鳥語花香、如詩如畫的地域性人文特色,進而以流暢婉約的花卉線條,構築層次濃郁的祕密花園。

大東濕地公園

為大東公園人工生態池,創建於1981年,位於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對面,放眼望去擁有高聳樹木與湖水倒映的夢幻美景,彷彿進入都市中的桃花源,更譽為「高雄版的忘憂森林」美名。生態池不僅擁有美景,更是水資源再利用及環境復育的活教材,水體來源由鳳山水資源中心收集大鳳山地區生活汙水,經處理過後的二級放流水,並利用管線輸送至生態池進行放流,透過溢滿流至拋石曝氣蝶水渠道增加曝氣、提升溶氣,並設深水琛降持讓水流減速、沉降懸浮顆粒,藉由生態池溼地水生植物進一步淨化水質厚,放流至曹公圳,使渠道環境有活化淨水效果,擺脫臭水溝汙穢印象,營造更優質的景觀環境。

時常會有鴿子來湊熱鬧

公園裡綠意盎然,處處充滿著生機,是城市裡的綠洲




除了是當地居民日常休憩場所,也是遊客會來朝聖的一個景點之一,四周環境非常清幽

公園裡的石雕作品

大東藝術中心

位於大東國小校地,佔地4.3公頃,大東國小轉型為精緻型迷你藝術小學。藝術中心涵蓋800席多功能演藝廳和半戶外劇場,共有演藝廳、展覽館、藝術教育中心、圖書館等四棟建築。

外型設計意象以自然元素為主軸,加入風的流動、光影及雨水等意象,營造出東方禪學之美。內部設施多元,包括多功能演藝廳可容納880席觀眾,兼具戲劇、會議及音樂等多元使用。還有視覺展覽館、舞蹈排練室、鳳山歷史教室等,設施相當完備。

薄膜式的半透光天棚猶如熱氣球般懸浮於半開放廣場,帶來採光、氣流與視覺上的弧度之美,夜間經由燈光噴泉妝點、千姿萬彩絢爛奪目,是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最美麗的焦點。









2020.12.30晚餐:老店米苔目鹹粿專賣店(鳳山區維新路18)

創立於1949年,由第一代老闆王朝清與周雪女士最熱鬧的兵仔市場已老推車販賣,小推車上就賣著米苔目、鹹粿、炸肉圓三種,是第一家在鳳山發跡的米食小攤,經由第二代周福來與妹妹王貴美兄妹同心協力,不斷調整口味,生意從推車發展成店面,在當時已有其他的店家跟進賣米苔目的市場。直到1998年由第三代周明輝及許碧芬接手後,以美味、懷舊、滿足、堅持、傳承為核心價值,傳承好味道。目前由第四代接手經營,對傳統的不變堅持,及對新需求的適切因應調整,對傳承的某種責任感,期望提供客戶更舒適的用餐環境。

米苔目(大湯)

香煎里肌肉飯

綜合粿

2021.01.01 晚餐:鳳山徐家(原嘟嘟好)魚湯(鳳山區中山路106-1)


滷肉飯便當

魚皮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