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6B:高雄市鳳山區(II)一開漳聖王廟、赤山文衡殿、曹公廟、天公廟、鎮安宮、龍山寺

鳳山開漳聖王廟(鳳山區忠義街132號)

初建於1770年,初期為鄉民建造小屋,奉祀自漳州府迎奉的開漳聖王香火,歷經多次重修。在當年已經是當地的信仰中心,廟產甚多,時與赤山關帝廟合稱「金關帝銀聖王」。1975年因都市計畫,本廟重建,改為座北朝南。今日與鳳山雙慈亭、鳳山龍山寺、鳳山城隍廟並稱,人稱「鳳山四大古廟」

入口牌樓是鳳山地區象徵性地標,為現主任委員陳梅芳先生任內建造



位於正殿兩側拱門的屋脊

左偏殿:輔仁將軍(歐汪)、輔義將軍(林鳳)、輔忠將軍(吳中軍)

正殿:開漳聖王(陳聖王)

清嘉慶七年(1802年)的匾額「龍鍾燕翼」

正殿:註生娘娘

正殿:福德正神

正殿:五營將君

正殿:輔信將軍(馬仁)

右偏殿:輔智將軍(曾文)、輔禮將軍(翁祖光)、輔信將軍(倪總趕)

文昌殿:文昌帝君、關聖帝君、魁斗星君、至聖先師


太歲殿:太歲星君&值年太歲星君


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兩座古碑文字,因恐遭日警迫害,將文字磨平,成為懸案

開漳聖王廟沿革簡介

開漳聖王-陳元光史略

鳳山文衡殿(鳳山區文殿街2號)

金關帝、銀聖王-談關帝爺的財產自善部落祖先共同奉祀的「文衡殿」,俗稱「赤山廟」,主祀文衡帝君(關公)又稱關聖帝君。民間信仰關公在「三國演義」中所表現的忠義精神,死後升天得道,道教信徒列為神明,並屢有神蹟顯現。赤山先民受關聖帝君的庇佑,文衡殿經多次改建,於1995年落成,廟宇巍峨,內部金碧輝煌,在全省信奉的關聖帝君的眾多廟宇中,也頗有名氣。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為關公聖誕日,信徒朝拜不絕,宛如提前過元宵節。乞龜、供花、獻牲,一片喜氣洋洋。赤山文衡殿的名氣,在清朝的鳳山縣轄內寺廟中,也算得上數一數二的大廟。

赤山文衡殿戲台


廟門左側立有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的「廉明德政去思碑」,見證赤山文衡殿的建廟及赤山開庄的歷史

穹頂、彩繪壁畫


主祀:文衡聖帝


陪祀-天上聖母

陪祀-神農大帝

陪祀-註生娘娘

陪祀-大將公

陪祀-馬爺將軍

左偏殿-王公

右偏殿:福德正神

太歲殿奉祀太歲星君

鎮殿神轎

曹公廟

曹謹在任內留下了包含興建曹公圳等政績,鳳山縣民遂於鳳儀書院東側建祠,於九月二十六誕辰時召戲班演戲、祭祀。日據時期後,由於鳳儀書院成為衛戍醫院分院,一般人無法進出,所以曹公祠因而傾圮。直到1900年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出巡鳳山時因感佩曹謹功績,應鳳山耆老的請求,遂捐金500日圓,號召地方人士集資重修鳳儀書院內的曹公祠(今存門額),並恢復曹公祠的祭祀。十年之後曹公水利組合重建曹公祠於1911810日完工,是由臺南廳土木係所設計,111日舉行落成典禮,遂改訂111日為曹公誕辰來祭祀。此外在1913年時,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亦贈「曹公祠」一匾。1992年因玉帝降旨而更名為曹公廟,並開始立神像祭祀。

曹公廟上方屋脊精緻的雕飾,動物、植物、人物各個都栩栩如生




前方為曹公祿位,後方為曹公神像,兩旁為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門神特寫



佐久間左馬太所贈的「曹公祠」匾額


「正德厚生」匾,咸豐庚申年(1860)

1992年,「曹公祠」廟方傳出領受玉皇大帝玉旨,將「曹公祠」改名為「曹公廟」,並開始塑建金身。

曹公祠升格為曹公廟誌

曹公祠重建誌



梯旁左右各有一座飲水思源(羔羊跪乳)與知恩報本(烏鴉反哺)的雕塑品,與曹公廟有著相輝映的意義。


曹公紀念亭

裡面使用長條花崗石刻字組成的「曹公圳記」,使用保護亭以防止被破壞


順流芳碑、新建龍王廟碑記碑、禁碑、鳳儀宗祀五子並立院田碑記碑再紀念亭旁一字排開。

此為迎恩砲台橫額,為道光十八年(1838)設立,位於圍牆轉角處的角落

位於廟前一顆老樹

鳳山天公廟(鳳山區光明路151號)

創建於1798年,鄉民編茅庵奉祀玉皇上帝,祈求平安。1853年士紳林江河鳩資,以磚改建。屢經多年重修,廟貌壯麗。臺灣日治時期,由清代秀才林靜觀管理,後由林朝木先生接管。1948年改廟向由坐東朝西為坐西向東,背依高雄壽山,而面向北大武山。1972年至1975年擴大廟宇規模,改建完成為二樓式玉皇宮。1999年購置廟旁鳳山農會土地,與原有廟地合計695坪,並開始籌劃重建工作,2004年二月正式動土奠基歷經八年,至2012年全部竣工。

凌雲亭

南天門,記載民國壹佰零壹年鳳山天公廟重建工程善信大德之名,左右對聯「上懷世道民心波恬海靜,帝惠蒼生赤子物阜民豐」

一樓大殿

左偏殿:註生娘娘、太陰星君、月老神君

虎爺公(1F、2F各一個)

左:十二肖生神君

中央:五斗星君

右:太歲星君

右偏殿:福德正神、太陽星君、文昌帝君

二樓大殿

人物浮雕



2F左偏殿:三教主

2F左殿:北斗星君

2F中央:李天王、玉皇上帝、張天君+王天君

2F右殿:南斗星君

2F右偏殿:三官大帝


Q版玉皇上帝

鳳山鎮安宮(中山路30號)

原本是一座茅廬,1753年早期住在鳳山市的先民,崇敬「山西夫子」關羽,特地從高雄市三塊厝關帝廟迎奉關聖帝君香火,並集資創建鎮安宮,供附近居民膜拜。 

到了日據時期,因拓寬中山路,鎮安宮廟地被從中間劃為兩半,成為一間小廟。其間經過多次改建,最後一次在民國七十一年重建。格局雖小,香火卻歷久不衰。鎮安宮的每年農曆正十三日、六月二十四日分別是關聖帝君的聖誕、得道昇天日,接受信徒參拜。兩側門板繪有二十四節氣圖像,繪工細膩,值得觀賞。

目前正殿外觀正在整修當中

主祀:關聖帝君

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文衡聖帝匾

兩旁有周倉將軍與關年將軍

鳳山龍山寺(鳳山區中山路7號

鳳山龍山寺創建年代,缺乏正式考證依據,有說在康熙末年,或乾隆初年。當初或許創建時,只是一座草堂小寺,香火未盛,參拜信徒較少,僅是四周善信頂禮祈福的聚落信仰中心,因而未有完整的建寺記載。

正殿上方一塊「南雲東照」木匾,落款為「乾隆歲次庚辰」,贈匾人不詳,時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推測正逢龍山寺擴建落成。因此,寺方依據各方考證,亦自認為龍山寺創建於康熙年間,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龍山寺在清朝乾隆之後,分別在180718351871年進行重修,這幾次重修經過被刻成碑文立在寺中,為鳳山龍山寺重要歷史資產。鳳山龍山寺是經過不同時期的擴建,而形成今日之規模,檢視碑文內容,1807年是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基本格局大致有前殿、後殿和護龍,奠定今日鳳山龍山寺的建築格局,之後的幾次重修也維持格局而不作調整。

中央點金柱棟架架內採三通五瓜疊斗式,全部進深共十三架,屋頂採雙坡水硬山單檐翹脊式屋頂,形式為三川脊,屋頂前後坡鋪設素燒磚紅筒板瓦

兩旁門樓特寫特寫,目前模樣為1987年將護龍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兩層樓仿古樓房,並增建鐘鼓樓,成為今日所見的鳳山龍山寺建築型式。

三川門採取明間凹入、左右次間設對看門的「凹壽式」作法

三川門的板門門神是彩繪藝師潘岳雄所繪,明間門扇繪韋馱與伽藍護法。

憨番扛廟角又謂「力士抬廟角」,位於三川殿墀頭內,左右兩邊各有一力士,為泥塑彩繪及剪黏的綜合形式,其樣貌樸拙有趣。

三川殿左右邊間有兩扇圓形木作透雕窗,雕刻中暗藏三對螭虎作對稱勾繞,形成線條優美的圓爐造形,兩側共有四隻蝙蝠裝飾,隱喻「賜福」,中下方有四瓣紅花及蓮花座雕刻裝飾。



拜亭左右龍虎壁,本身有燕尾脊覆頂,下置鳥踏形式之水車堵,壁面上施泥塑及剪黏,以八仙故事及歷史演義為題材


祀神配置在三川門室內,於兩側牆前供奉四大天王神將,神將的表情生動。

進入正殿,前面是山川殿和拜殿

正殿供奉觀音菩薩、開基祖等眾菩薩、釋曇如來、阿彌陀佛、虎爺

正殿龍邊供奉韋馱菩薩、註生娘娘、月老星君

正殿虎邊供奉伽藍菩薩、境主公、文昌帝君

正殿十八羅漢(龍、虎邊各9個)

地藏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太陽星君、太歲星君、武財神、福德正神

三寶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南雲東照」匾,為乾隆二十五年(1770年)所立,為鳳山龍山寺所存最古之匾額。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墨名儒行」匾

「無無明盡」匾,為光緒七年(1881年)立

「大大慈悲」匾,為光緒七年(1881年)立

「般阿蘭若」匾,為光緒八年(1882年)立

「灋雨慈雲」匾,為光緒二年(1876年)立

廟宇保存數塊清代修建之碑記,其中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之「重修龍山寺碑記」為泥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