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6:車站深旅行一改頭換面的台中車站、鐵鹿大街朝聖

自從Covid-19疫情升溫國內三級警戒至今,這段期間無法像往常一樣到處去旅行,沒事就在家裡整理以往的行腳文章,至今已經1個多月過去,降級遙遙無期,心理等不及要行腳其他地方,因此藉著這次回到台中辦事情的機會來個車站深旅行,仔細看發現周遭真的變得不少,趁這個時候可以好好做個記錄,之前都只是匆匆經過,現在利用在等待火車的這段期間來欣賞這一棟百年歷史建築,並且也對於新車站的裝置藝術、近期啟用的車站商圈-鐵鹿大街來一一的朝聖,讓大家看不同於以往的台中車站吧!

台中車站歷史沿革

本站初建於19055月,初稱「台中停車場」,為配合豐原至二水間鐵路通車而興建,當時屬木造洋風建築,至1908年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曾在本站舉行盛大通車典禮及火車移動展覽會。第二代車站於1917年改建,原稱「台中驛」,屬西洋歷史式樣建築,正、背面山牆皆極具特色,屋脊設有小塔樓,外牆以紅磚及水平飾帶表現,而配合建築本體,正面簷廊下木柱也仿西洋柱式,柱頭以鑲嵌方式構成,作工精細,於台灣建築史上別具意義;於19954月由當時古蹟主管機關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後因主管機管及文資法變革等因素,改列為「國定古蹟」。第三代車站,也就是現今使用中的車站,為「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設立的高架車站,整體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高架車站,頂樓高37公尺(約12層樓高),構造外型貌似蝴蝶展翅。車站結構採開放式,講究通風和照明,因此不需配備空調,是台灣首座開放式建築的火車站,於2016年10月15日將平面車站切換為高架車站時啟用,整體工程於2018年10月完工。

第二代站體位於第三代新站體的旁邊

位於第三月台下方保留第一代車站舊車庫,成為三代同堂的車站

2013年在車站改建過程中,挖掘到埋在地下的第一代日據時期車站的車庫考古監看過程發現磚造遺構,在計畫區的擋土柱立牆以及點井一帶,分別發現清代文化層與日據時期磚造遺構,其中一區東側的磚造遺構,從磚材與堆砌方式看來,與另一區西側磚造遺構下部結構年代接近,初步判斷屬於1908年建造的第一代紅磚造機關庫之維修坑道的一部分,交通部鐵道局予以保留,近來在鐵道局與台鐵局的攜手努力下,於2020年8月第一代機關庫修復完工,民眾可經A字型透明走道俯視參觀百年古蹟。因此此車站也成為全台唯一「三代同堂」的車站。


第二代台中車站

第二代車站於1917年改建,建物中央屋頂華麗之鐘塔,是最醒目的特徵,白色洗石子環帶圍繞與紅色磚面相襯,建築體前側的長廊形成連續性的秩序。抽取前廊、立面與車站的空間層疊關係,透過光線的再書寫,連結承載百年來的時代意義與城市記憶。

其後由於車站客運量增加,原有的車站空間又不敷使用,故而於1949年進行車站的擴建,將右翼的候車室向外擴增。又因應其需求進行大小不等的數次整修,其空間形式與組織便在數次的整建中有所更易。

第二代車站的建築屬於「樣式建築」之「自由古典風格」,以高聳的尖樓配合前後左右突出的山牆,再與雙向急斜的屋頂嵌合。

與台中車站合影

窗戶都是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將山牆兩側展開,以連續的高、低窗環繞延伸至側立面。窗戶上緣為弧拱,中央並以「拱心石」收頭,窗之線角、窗框、飾物等皆為白色飾帶,與立面紅磚牆配合,頗具「辰野風格」。

台中車站的中央尖塔與山牆立面的特寫

山牆立面

山牆左右兩側以華麗的古典柱式強調中央山牆突出的部分,並以以對稱之角柱收邊,柱頂中心各有一個「勳章的飾品」,其下飾帶以具有本土性的象徵如香蕉、鳳梨、蓮霧等紋飾等作為強化。

屋頂以下的牆身分為上部及下部兩種窗戶,二者之間以一種向外延伸的木構造雨遮避區。上部窗戶為拱形窗,開口上緣置以「拱心石」,並以白色的水平裝飾加強整個立面的層次性。大拱窗是以正方形格子分割窗戶的開口。

中央尖塔

中央尖塔為木頭所構成,其中以塔狀構造突出於45度的四坡斜屋頂之上,外觀還貼一層銅板,再利用粉刷色仿照下方建築牆面厚實之外觀為建築之視覺焦點所在,充分的傳達出台中火車站在台中市的地標性特質。正立面有台鐵的徽章

中央尖塔側面特寫

立面處理上依循「辰野風格」的慣用手法,於紅磚牆的上下兩段繞以白色洗石子之環帶(Band),外牆面為了修飾磚構以及RC之間的不協調而採用紅色小口無釉面磚以及洗石子裝修作為修飾。

主入口位於正立面中央,兩側置以古典風格的內凹半圓形壁龕,頂端及下緣為貝殼狀的裝飾物,強化入口意象之餘也兼具點綴入口古典建築風貌的功能。

環繞車站開口周圍的為木構造的門廊,木柱頂端雕飾最為精美,其中,主入口外門廊雙柱間並置有裝飾性的格狀柵欄。

車站外圍門廊為木構造的形式,上面覆蓋了銅板屋面。柱與柱之間有規律的一字排開,其並配合車站的立面處理,於開口處局部加大間距。

木造柱列亦依循古典柱式的作法,有柱頭、柱身、柱基之分,木柱頂並有流蘇狀木造浮雕裝飾。此外,其並於轉角及主要入口處置以雙柱及格狀柵欄之變化,是目前台灣火車站僅存的華麗木構造裝飾物。

舊前站的自動售票處


車站內部後車大廳挑高的設計和玄關與樑柱上精細的雕塑及拱形橫樑,顯示出當時設計者將台中車站設計為中台灣出入門戶的企圖與氣派。

位於台中舊站的第一、二月台之間有一座台中第二代車站花燈,此花燈為2020年台灣燈會結束後移至台中車站前廣場,燈會展出以台中火車站舊站為主題的花燈,作品藉由突破傳統材質及造型,以流動的光線勾勒出車站建築體,在設計上,亦透過線性光線呈現文資建築美學,舊車站建築搭配燈飾,彷彿置身東京車站氛圍之中。

從新站車站大廳俯瞰下方,燈飾就剛好介於第二代車站的第一、二月台之間,不管是傍晚或是夜拍,都別有一番風情。此外也可以同時第三代車站月台與舊站月台。

昔日的舊站(第一)月台,如果有仔細看的話,月台雨棚桁架及「唐草飾」紋樣的鑄鐵裝飾 

目前鐵軌改為木造長座椅在原本平面的鐵軌上,供民眾休憩,有設計一階梯,讓遊客可以走下去。

看看車站廣場,放眼望過去都沒什麼人,昔日站前廣場嬉鬧的景象不再,三級警戒之下難得看到的景象。

台中驛第一貨物倉庫群

位於新民街側的台鐵倉庫群,現稱「新民街倉庫群」,由新民街810號倉庫,以及11~17號倉庫群所組成。今日的新民街倉庫群應是台中驛第二代貨物線的「第一貨物倉庫」,為日據時期鐵道北側倉庫群,多為1935-1937年間所興建的倉庫群,戰後初期稱之為「北倉」,新民街東面倉庫群11~17號倉庫於終戰前竣工。目前倉庫多數保有原有屋架系統及原有構法,倉庫群亦見證歷經台中車站周邊的產業發展。

日據時期的新民街倉庫群之位址,街墎北側為台中輕鐵台中豐原線發車站,該地亦設置臺中州米穀同業組合,應與日據初期台中輸出米及存放米穀有密切關聯。

第三代台中車站

2016年10月15日與豐原、潭子、太原、大慶站一起啟用,由於西站(建國路這一側)尚在施工當中,而東站(復興路這一側)已經接近完工階段,因此西站的旅客要進出車站必須要從舊站並且經過月台連通道走到復興路這一側入口搭車,費時不少時間,那段期間造成旅客諸多的不便,直到2018年5月民眾可直接穿越鐵工局已完工區域直接進入新站,步行距離大幅縮短。10月第二階段工程,通往建國路舊站廣場之二樓通道完工啟用。

站體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高架車站,頂樓高37公尺(約12層樓高)構造外型貌似蝴蝶展翅。車站結構採開放式,講究通風和照明,因此不需配備空調,是台灣首座開放式建築的火車站。

一樓設有A.B.C.D四區的公車站,分別行駛於台灣大道、崇德路、北屯路、一中商圈&逢甲商圈等公車路線,於2018年10月率先開放台灣大道幹線(300、309、310),直到2019年11月開放其餘14條公車路線陸續進駐車站,讓民眾可以直接在站內轉乘,省去步行時間。

新建的台中火車站前廣場設置了名為「期待」的巨型人偶,一手拉著列車、另一手提著行李,而整個將近3公尺長、11公尺寬,高度達8.5公尺的人偶是來自德國的藝術團隊採用多色的不銹鋼管和環塑木等做成。


裝置藝術-水逗娘/林舜龍

〈水逗娘〉的「水」為臺語中的美麗之意;原應為「豆娘」改稱為「逗娘」,「辶」有行走、旅行的意味。水田是臺中昔日的風景記憶,逗娘喜歡生活在清淨的水源處。

水光河畔

本作品以細膩的花草剪影,交錯於水波紋中,表現水面上下的自然世界,喚起臺中舊時的自然記憶。悠遊於這藝術與自然交融的場域中時,圖像的重疊與記憶,恰如驛站中每個不期而遇又離別重逢的意象。

第三代車站二樓車站大廳

象徵生命力的希望之樹

裝置藝術-鐵甲武士

本站為慶祝「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花計畫」通車啟用,站長葉仁和特聘請本局花蓮機廠古廠長寶興率該廠工場主任黃長生、技術領班鄭興隆、葉宣佑等人,製作機器人。從設計、材料收集(利用報廢車輛零組件)、施工等工序費時一年,特命名為「鐵甲武士」,並於20161015日高架車站通車啟用當天移請台中站公開展示至今,深獲民眾、旅客多方讚賞與駐足圍觀拍照留念。

由Rotary 3461台中扶輪社捐贈的裝置藝術品



候車月台一景

站在二樓車站大廳,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北屯、太平、新社山區的景色


位於西站旁邊的台中轉運站,於2016年11月29日啟用

夜晚的台中轉運站

位於西站前面的「挪威森林商旅」,童趣繽紛的造型,從火車站的視角看過來,看得到整面牆的設計,彩繪窗緣配上彎曲的樓梯,很可愛。

連接台中東、西站的車站聯外道路-大智北路,長56公尺、寬20公尺,於2020年9月10日完工通車,可促進地方發展、繁榮,讓當地居民能夠更便利的進入站區、中區、東、南區之間的交通更便利。

目前也規畫多路線公車停靠此路段,也節省公車的行駛時間。

台中車站商圈美食街-鐵鹿大街

名稱取「鐵路」諧音,這是近期剛開幕沒多久的車站商圈,將第三代的車站其餘空間委外經營,以「鐵道文化/鐵道生活/鐵道創新」為發展軸心,融合大眾運輸導向發展模式(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簡稱TOD),鐫刻「縱貫生活‧穿越經典」的品牌精神,打造兼具食衣住行育樂功能的微型生活圈,創造下一個百年經典。

商圈LOGO

分為主題餐廳、美食街、咖啡輕食、伴手禮、飲料冰品、生活零售等等,滿足民眾便利的生活消費需求。目前店家仍以吃、喝為主。

鐵鹿大街有兩個分布點,一樓比較多餐廳主題,二樓則以飲料小吃為主

這裡其實適合路過的民眾與搭車的旅客,在這裡享用美食或者挑選伴手禮、充當一日文青,標榜「找美食不苦惱、等車不無聊、輕鬆挑選不遲到」

目前防疫三級警戒期間店家都沒有營業

車站二樓候車大廳旁也有五間商家進駐,地上有標示進駐商家的LOGO圖案


鐵鹿大街面對台中車站舊站方向的入口處前方,規劃「舊軌藝廊」,展出台中攝影家余如季以台中車站為主題的作品。此外也能看到吉祥物鐵鹿出沒呢,可供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牆面以台中車站月台為背景,吉祥物鐵鹿充當各種腳色(旅客、列車長、站務人員、鐵路便當店長、店員)

位於舊倉庫與車站之間的草叢有一隻大型公仔,為吉祥物「鐵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