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8C:台灣燈會在雲林(3)一雲林意象燈區、繽紛雲林20鄉鎮花車、偶戲春秋、百米藝閣、雲林故事燈區、傳統燈區、雲珍良品、農業風情、海口風情、看雲去劇場)

雲林意象燈區

提起雲林,許多人會想到西螺大橋,昔日為西部縱貫公路交通要衝。橋長1940公尺、面寬7.3公尺,以華倫式桁架橋設計,1952年完工時,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也是全台灣最長橋樑,原為南北運輸交通樞紐,供行人、汽車通行,左側設有糖廠鐵道。

西螺大橋雄偉身影,橫越在灌溉出台灣糧倉的濁水溪之上已長達半世紀,如今高速公路已取代西螺大橋大部分運輸,但其身影與雲林在地豐厚物產形象與深深連結。此次以西螺大橋引領民眾進入燈區,了解在地特色,藉此傳遞雲林特色。

雲林吉祥物-奇萌籽充當觀光大使迎接遊客

高鐵雲林站前花燈

由雲林縣環保局贊助的小雞花燈

雲林同鄉總會/悠遊卡公司贊助的花燈

偶戲春秋代言版的花燈,看這兩位何方神聖的布袋戲偶比劃招式、切磋舞藝的架式,預告今年台會除了以生肖燈為主題花燈外,另一個主題燈區就與布袋戲偶有關了,

繽紛雲林20鄉鎮花車

20鄉鎮市專屬特色花燈,代表在地文化特色。

林內與斗六的燈車,這兩個與山相鄰的行政區,燈飾中融入生態的元素,燈飾有樹木作成的秋千,週邊以盛開的各色花朵點綴。

斗六市花車

除了農作物,最重要的用雲林合同廳舍作為主要意象

林內燈飾圍繞著翩翩飛舞的紫般蝶

古坑鄉花車

斗南鎮花車

斗南位居交通要衝,地位重要,因此它的車頭更妝飾成台糖小火車的樣子

大埤鄉花車

大埤除了有名的酸菜外,畜牧業也相當盛行,而燈車車頭,也特別改裝成豬頭的樣子

土庫鎮花車

穿著花生殼外衣的演唱者,構成土庫花燈車的主要形象

虎尾鎮花車

虎尾取「虎」字,以老虎作為車頭,虎尾糖廠是全台唯三仍在運作的糖廠。另外,這裡也是霹靂布袋戲的故鄉,這三種元素,構成了虎尾花燈車的造型

莿桐鄉花車

莿桐位於濁水溪畔早年在濁水溪常有砲彈試射,當地民眾為撿拾砲彈作五金貼補家用,被砲彈炸傷或死亡,時有所聞,而撿拾砲彈的鮮明畫面,構成本鄉花燈車的主要形象

西螺鎮花車

西螺大橋,是西螺最鮮明的形象,橋上掛著各種西螺盛產的蔬菜。燈車的前面,著放著西螺著名的醬油、車頭以西螺果菜市場附近常見的菜車裝飾,還有兩個練功夫的男童站在車的兩側,這是著名的「西螺七崁」

二崙鄉花車

二崙的瓜果與稻米也相當盛行,燈車側面也可以看到這裡所盛產的作物

崙背鄉花車

崙背是著名的乳品產區,乳牛便是構成燈車的主要形象。而奧運著名舉重金牌好手許淑錚也來自崙背,在燈車上,也可以發現她賣力舉重的形象。

褒忠鄉花車

褒忠是著名傳統文化花鼓的發源地,燈車以生動的花鼓作為裝飾,配合樂音的節奏。

東勢鄉花車

東勢是國內養鵝的重要產區,兩隻恩愛的天鵝構成燈車的主要形象。

元長鄉花車

以花生為主要農作物

北港鎮花車

北港是宗教信仰的著名的盛地,也因此發展出各種藝陣等傳統文化。燈車車頭以朝天宮為裝飾,媽祖與各種藝陣構成燈車鮮明圖象。

水林鄉花車

水林的蕃薯遠近馳名

口湖鄉花車

口湖是養殖的重鎮,它的燈車也裝飾成魚的形狀,最著名的漁產是「烏魚子」,構成了車身的主要部分

四湖鄉花車

南瓜是四湖的重要作物,因此燈車特別裝飾成南瓜馬車,充滿童趣的意象吸引遊客的目光。

台西鄉花車

台西曾發現擱淺的鯨魚,而這隻龐大的鯨魚也成了台西燈車的形象

麥寮鄉花車

麥寮燈車以麥田的菊色作裝飾,蔬菜寶寶造型蠻搶眼。

偶戲春秋燈區

為展現布袋戲故鄉文化特色,此次特與霹靂國際多媒體合作規劃此燈區,設計兩座八公尺及四座四公尺的布袋戲知名腳色劇偶花燈。

巨型戲偶外型除以花燈樣式展現,也運用機械動力,具有轉頭、擺手等擬人東座及短距離移動;劇中穿插Cosplay融入情景,帶領觀眾進入正邪大戰的場面,配合絢麗奪目聲光特效,形塑嶄新表演藝術形式,打造布袋戲現場實境的無比震撼。

布袋戲「群俠臨雲」劇中,主角素還真及羅喉將化身為兩座高達八公尺的巨型戲偶,外型以花燈樣式呈現,主結構內設置自發光緣,隨劇場變化轉化光影。

群俠臨雲劇中的人物:素還真、妖后、戢武王、葉小釵


百米藝閣燈區

藝閣起原油古代靜態花燈展示演變成真人扮演故事人物以供欣賞,自清朝傳入台灣至今,近年逐漸演變成電子花車形式,全台保有傳統風格手藝之藝閣師傅屈指可數。目前僅北港仍發展藝閣競賽活動,真人藝閣更是北港僅見,因此北港可說是藝閣的發源地與保存地。此次燈會特規劃此燈區呈現台灣藝閣的演進歷史,包含復刻抬閣、牛車閣,及歷史意義的山輪車閣及經典題材機動車閣,參展藝師碩果僅存,參展車輛長度超過百米,難得一見。另外也打造真人藝閣及使用最新AR技術的創意藝閣車,讓賞燈民眾在藝閣燈區留下美好回憶。

藝閣文化由福建泉州、廈門引進台灣,早期的藝閣由真人扮演並以人力抬著,慢慢演變成以人力板車、牛車、木輪車來進行。

抬閣

以人力扛抬的方式,以麻姑獻壽為主題,簡單展示最古早味的傳統藝閣。過去抬閣的人數約6~8人,而為了減輕扛台的人力負擔,上頭多由孩童扮成造型人物並依序分列於其上。

傳統車閣-北港迓媽祖

每年農曆319日至323日媽祖聖誕是北港朝天宮的年度盛會,將伴隨北港花燈藝閣來遊行,以質樸面又豐厚的在地文化為基礎,打造出具創意的台灣燈會精神。

傳統藝閣-唐山過台灣

藝閣從清代傳至台灣,發展治後期,平均8噸重車體,長約8-10公尺最常見,後期主題也融合台灣在地故事,唐山過台灣就是一例,此次指出的船形藝閣車也是特殊少見,展現早期祖先來台開基狀況,呈現唐山過台灣的故事。

牛車閣


雲林故事燈區

本燈區不只是一趟花燈之旅,更是一段喚起回憶的人文歷史之旅。藉由八座花燈,傳達數百年來持續傳承的鄉鎮特色、庶民風貌與產業文化,再以大型主燈呈現出民俗技藝的故鄉,成就今日最有味道、最溫暖、最傲人的雲林,許多民俗技藝項目之精彩,無與倫比,這些民間生活樣貌與人文精神之表現,使得雲林的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燈區動線將以民俗文化發展時間為軸線,用花燈來喚起我們息息相關的雲林,不論是否為雲林人,花燈所表現的產業、手藝與民俗文化,卻都形影不離的跟著生長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你我。

吃飯擔

為褒忠鄉特有的習俗,流傳至今100多年,因當時瘟疫盛行,村民恭請馬鳴山五年千歲出巡掃除瘟疫,村民們為答謝神明而舉辦「飯擔」,也犒賞陣頭與繞境的隊伍。

北港飛龍團

大龍旗幟製作於1926年,主要材質為布、金蔥、棉花、繡線等;大龍旗完成支出應邀嘉義機場落成演出,名氣喧騰一時,堪稱全台第一大旗。

西螺布馬陣

布馬陣,發源地在西螺埔心的後庄地區,它的表演方式為人身獸體,即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獸,很像騎馬打仗的遊戲,表演中藥做出各種動作特技,是一種珍貴的文化遺產。

鬼斧神工

雲林縣宗教信仰濃厚,因此木雕與妝佛工藝便應運而生,至今已產生許多技術高超的老師傅了。

駕前先鋒

駕前先鋒是北港媽祖出巡獨特的開路先鋒,也就是報馬仔,又稱「探子馬」,簡單來說就是探路、報信,所以都走在遶境隊伍的前方。

報馬仔的每一個配件都具有獨特意義,像是眼鏡代表明辨是非、雨傘代表一團和氣、鞋子代表做人要腳踏實地,具有傳遞正面力量的含意。

掌中乾坤

雲林縣是布袋戲的故鄉,本屆台灣燈會還特別設置偶戲春秋燈區,大大宣揚布袋戲文化,布袋下在表演藝術上不斷求新求變,已成為雲林縣很重要的文化推廣產業。

籠仔筍

早年濁水溪為了攔水灌溉,位於林內鄉烏塗村村民開始用竹子編織一種頭寬尾窄的竹簍,並在裡面放滿石頭,而這個東西就稱為「籠仔筍」

西螺七崁

早年西螺地區常受到來自東邊靠山地區的敵人侵擾,廣興庄村民便從雲林詔安請來武藝高強的阿善師(劉明善)。

阿善師曾習武於少林寺,他以「振興社」為名開設武藝館,主要傳授少林寺的金鷹拳,並教導族人習武抗敵。

北港六尺四

北港六尺四指的是雲林有名的武術師傅-陳致行,據說他有194公分高,換算臺尺等於六尺四,這也是北港六尺四名號的由來。

陳致行運用「金鐘罩」、「鐵布衫」的硬氣功絕活,在台灣1970~1980年代紅遍大街小巷。

當時的成藥廣告「七厘武功散」由他本人演出大力士,再配上廣告台詞「北港六尺四,七厘武功散,舉人的喔!」此等鮮明印象深植人心。

傳統燈區

為台灣燈藝師精雕細琢發揮創意,運用悠遊漫遊、濁水米香、活力綠能、傳藝乾坤、雲鄉安居、樂齡共享等6大主題,已呈現雲林獨特的自然、農業、綠能、藝術、文化及福利設施。

雲鄉安居

雲林縣不僅是豐饒的農業首都,更擁有獨特的人文風情,尤其是多元族的匯集,使雲林更加的多采多姿。雲林縣從原有的閩南、客家化文,近年來又增添了新住民文化,目前居住在雲林縣的新住民就有一萬五千多人,來自泰、印、越、菲律賓、柬埔寨、中、緬等不同的國家,不但相互融合也保有各族群間的特有風格。雲鄉安居的主題設計,是以閩南、客家及新住民族群文化為主,搭配雲林縣人文地景,展現大家在雲林安居樂業的情境。

悠活慢遊

西螺大橋曾是台灣交通要道,濁水溪岸盛產西瓜,河堤上快樂的兒童盡情地方風箏,虎尾頂溪社區裡充滿著各種創意彩繪,在低緩的丘陵上到處都是生態之美及農產,美麗的海岸,成群的白海豚跳躍在海面上,風力發電在防風林中屹立不搖,溼地上有招潮蟹、彈塗魚和創意作品,平淡的水面激出生命的樂章,原本呼嘯而過的高鐵,總算駐足下來,讓遊客一賞雲林之美。

傳藝乾坤

雲林是諸多文化發源地,電動花燈原鄉、霹靂布袋戲、詔安客家文化、西螺七崁、歷史古蹟北港朝天宮及宗教工藝等等,其中,偶戲文化資產,不斷創新精進,深受國人喜愛,更是雲林人引以為傲的殊榮。

樂齡共饗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年人一樣可以活得精采,踴躍參與社區的會館、長青學苑、長青食堂、和樂齡中心等活動,抒發長才、經驗交流,建立一個祥和樂利的氛圍,值得大家一起努力。

雲珍良品燈區

雲林優質產品在本燈區展現,雲林縣古坑的咖啡、高粱酒、平原的醬油、蛋糕毛巾、究好豬、海邊的台灣鯛、一把刀與希望之樹,都化成花燈,展現魅力。

來一客夢想起飛(法國時尚意象熱氣球)、統一布丁的開心啟航、台灣金屬創意館3隻金剛與1隻歡樂雄,為小朋友的喜愛。國際扶輪3470地區以台灣及40多個RYE Inbound國家國旗,組成台灣意象,展現國際扶輪意象及民間外交的超強實力。

雲林縣八家觀光工廠與國內四家企業組成,16座花燈,跳脫傳統,組成雲珍良品燈區,以嶄新樣貌與大家相見。

統一布丁開心啟航

台灣興隆毛巾蛋糕毛巾館

大同醬油

朝露魚鋪觀光工廠-一把刀的故事

農村風情燈區

紫色廊道


紫蝶飛舞

下田趣

好菜上桌

水果樂園

快樂牧場


蟲蟲總動員

有米樂

豐收一牛車

蛋生幸福

門口埕

農夫與牛

土雞家族燈組(由傳統燈藝大師林健兒打造之)

2017農博場域由台南農改場及虎尾鎮農會、西螺鎮農會合力打造,利用該場培育的風鈴花、星辰花及紫羅蘭台南1號、2號等特色花卉,搭配各種藝術造景,盛開時萬紫嫣紅,美不勝收。

雲林農村景致的「西螺大橋穀倉燈組」

海口風情燈區

將西部海岸風貌原汁原味帶到現場,一同體驗獨特的海口景致,欣賞到侯鳥在岸上休憩、啄食,漁人乘著船筏滿載而歸,及夕陽西下時,海上的蚵棚架閃閃發亮等、海岸邊的特色風貌。

海口四千金(烏魚)

烏魚又稱錙魚,與鰻魚同屬高經濟價值食用魚,烏魚最高價值是母魚肚子裡的魚卵,這些魚卵經過鹽漬乾燥後就是大家熟知的「烏魚子」。

海口四千金(鰻魚)

鰻魚是一種像長條蛇形的魚,口湖是鰻魚的故鄉,漁民必須頂著寒風,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從捕苗網撈起一條透明的小鰻魚苗,再透過養殖技術,呵護它們成長。

海口四千金-台灣鯛

台灣鯛就是我們俗稱的吳郭魚,在地推廣養殖推廣計畫,讓台灣鯛的繁殖數量逐漸上升,在雲林口湖地區更有「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介紹可愛又肥美的台灣鯛。

熱情海口人

由兩位從頭到腳報緊緊的青蚵嫂,蹲坐在蚵棚下挖蚵,讓遊客得以品嚐現挖的鮮美蚵仔,展現海口人好客與熱情。

流戀巧味芽

巧味芽原稱海中龍鬚菜,是海藻的一種,濱海常見婦女踩著竹筏採收巧味芽的場警,剛撈起的巧味芽是深褐色,經過挑揀後再水煮,便會呈現漂亮柔軟的深綠色,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

後方為「海口豐收」燈組,漁民撒網捕魚的動作,而另一位漁民則手執一尾大魚,而兩位漁民乘著船筏捕魚去,終於獲得豐收的漁產,有著「海口豐收」的喜悅呢。

海口飛翔燈組

看雲去表演劇場

運用音樂、舞蹈,並結合花燈,述說雲林人與土地的故事。由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師生所演出,以友善大地、環境永續為主題,一共演出4幕劇情。

第一幕為「天地和諧」,天上的雲爺爺笑著俯視大地,與孫女水精靈小雨年年下凡來,為土地帶來豐沛用水。

第二幕為「風雨驚夢」,隨著時代變遷,現代工業建設起飛,大家為求進步,開始放下鋤頭,並戴起工程帽展開現代工程。

第三幕為「大地重生」,夜幕低垂,奇雞抬頭遙望小雨,他們用歌聲思念彼此,訴說想要回到過去美麗土地的心願。此時雲爺爺告訴大家,只要種下象徵生命力的桔梗花,大地便會再次重生。

第四幕為「守護幸福」,種下桔梗花後,美麗大地再次復甦,眾人開心歡唱,誓言愛惜土地、守護家園,此時遠方太陽射出萬丈光芒,帶來無窮希望,期待明年會更好。

影片mv點我進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