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9C:台南市下營區(III)-紅毛厝、洲仔、麻豆寮聚落
下營紅毛厝聚落
位於下營北側的紅厝村,本是個不起眼、沒沒無聞的小村落,自從出了一位顏水龍後,「紅毛厝」聚落才漸漸有人來造訪。地方為表彰顏水龍的工藝成就,將村內的公園命名為「顏水龍公園」
顏氏家廟
位於紅厝村的顏氏家廟最早是茅草庵,創立於150多年前。現在的顏氏家廟是昭和七年(1932年)重建完成的,家廟由洗石子圍牆圍起來,造型秀麗古典,佔地約70~80坪,牆門和屋頂為硬山馬背的閩南式,家廟內的木柱與柱珠仍延用古家廟遺物,而屋瓦和牆壁則為新建材。
燕尾門樓上的雕花特寫
門神特寫
門邊貼有顏氏家譜
下營顏氏遷徙圖
踏入牆門後先是個埕子,再來才是一條龍三間起出屐起硬山馬背抬樑木架構的正身。
中庭八卦形木窗古樸之美、氣和溫潤
木窗上方的繪畫
琉璃磁磚特寫
家廟廳堂內部特寫
旁邊有紅毛厝公園
顏水龍(1903~1997)是台灣重量級的本土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工藝美術家、教育家、 原住民藝術研究者。被台灣美術學者、台灣美術史家尊稱為「台灣工藝之父」。曾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局長、財政部政務次長、財政部長、元大金控董事長、駐世界貿易組織常任代表的顏慶章也是出身於紅毛厝,與顏水龍為同鄉。
當時台南縣政府為感念顏水龍先生對美術工藝及公共藝術的貢獻與成就,特請雕塑藝術家蒲浩明設計製作紀念銅像,於2000年置於顏水龍紀念公園內紅毛厝顏氏家廟前。紀念公園內包含「顏水龍紀念館」和「顏氏家廟」等,紀念館內提供大師顏水龍的生平、經歷和作品介紹等。
洗石子圍牆四周放有顏水龍生前的繪畫作品
地磚上刻有蘭嶼意象的標誌
騎著單車繼續逛紅毛厝聚落
位於紅毛厝公車站牌對面有一棟古厝很特別,洗石子的山牆形式非常特別,倘若有經過時可以來欣賞一番。
紅毛厝公車站牌
前往麻豆寮的途中經過洲子社區,民宅圍牆的黏貼作品
麻豆寮郭睿庄長公館
位於下營東北方的賀建里,原稱「麻豆寮」,即為麻豆社人所居之地。郭睿擔任首任下營鄉鄉長,為了紀念其先祖郭賀,遂以之作為賀建村的村名。又一說為祖籍福建省彰州府龍溪縣二九都錦湖鄉石美堡寮西社的郭良直父祖三代在此建寮並種植胡麻和豆仔,故稱之為「麻豆寮」。
賀建郭家,人才輩出,在清代曾中過兩名武舉人(郭鎮壽、郭德車)、一名文舉人(郭天源),及一名秀才,而秀才也算半個舉人,因此當地有「郭家舉人三個半」的俗諺產生。
郭睿(1885~1970),1912年畢業於總督府農事試驗場,1918年擔任區長,1920年任茅港尾區長、下營庄長,至1922兼任「下營信用組合」(今下營農會)組合長及台南州協議會員。為方便他上班、處理公務,下營區公所和農會相向而建,成為下營特有的景象。
1927年郭睿捐地興建賀建國小,以嘉惠賀建地區學子,因家產富饒,下游民眾尊稱他為「睿舍」。戰後其曾擔任台南縣議員等職,其哲嗣曾任台南縣地政科長和秘書。
麻豆寮郭睿庄長古厝為歐式洗石子大門、窗櫺及牆面,除住家本身之外,還包含公館、以及馬廄等,遺憾的是前庭已雜草叢生,公館的大門被人為以大量樹枝堵塞,且雜藤蔓生根本無法繼續深入參觀。
旁邊的長型廂房設有一座奇特的構造物,類似軒亭但又有設置矮牆,也是郭氏古厝算保留最完整的地方了。
山水彩繪磁磚
前庭尚存先祖清代留下的旗桿座,上有飛禽猛獸刻紋
毀壞的旗杆座
另一側廂房
麻豆寮留存好幾棟傳統三合院都各有特色,雖然多數已人去樓空,但也見證這一個聚落曾經繁華的歲月。
麻豆寮60號古厝
麻豆寮66號古厝
屋脊上各式各樣的琉璃花磚
位於麻豆寮村落周遭的田野風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