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B:台南市六甲區(II)-鴻源診所、恆安宮、毛昭川故居、蘇俊雄故居、陳天養故居、蔡淵泉老宅、黃清山老宅、吳振德古厝
話說六甲區:
地名由來與拓墾時期的土地面積計算有關。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陳永華招募開墾此地,先後開闢了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積的土地,並以此為村名。
本篇主要介紹六甲市區的古厝(居廣居陳家古厝篇幅較多於下篇介紹)
六甲鄉公所
逛六甲古厝前先在「甲嘴王肉圓(六甲店)」用餐
地址:六甲區中正路503號(位於六甲市場對面)
鴻源診所(仁愛路30號)
建造於昭和五年(1930年),也是當地醫生李源的故居,占地180坪,磚木混合構造,前面街屋是兩層樓建築,正身中央為醫館入口,後有階梯上二樓,二樓中央為現代玻璃門窗,前設有洗石子欄杆,兩側皆外貼雨淋板。現在轉賣給恒安宮管理委員會並租用高醫復健所開業用。
當時六甲有台語順口溜:人艱苦,要來去六甲給李仔源看,路行到1半(過溪) 病就攏好1半。當時李源醫師醫術高明、有醫德,很照顧貧窮人家,因此貧窮人家看病不用擔心沒錢看病。
除此之外,李源擔任兩屆鄉民代表會主席,也擔任農會理事一職,可謂在地方建設與人民健康都有所幫助。
正身中央為醫館入口
六甲恆安宮
位於鴻源診所的旁邊,當地人稱「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據廟碑所記,廟中之媽祖乃明永曆年間,鄭氏軍隊出師來臺之前,向福建莆田湄洲嶼恭迎三尊軟身媽祖以為護航之神,鄭軍航行於海中,忽起大霧,迷失航路,在危急之時,參軍陳永華步上舺舨,忽見前方悠明燈光,遂循著燈光前進,方引進入臺。鄭軍入臺後,陳永華率軍駐於赤山堡附近,後經六甲庄勘察,見此地靈秀,於是在此地建造土壁茅屋之廟,並將帶來的聖母神像,奉祀於此,據說為六甲恆安宮媽祖之由來。
明永曆年間,改建為瓦頂,至乾隆57年(1792),地方大戶毛天申發起重建並擴大廟庭。嘉慶22年(1817)廟宇遭焚毀,乃至道光二年(1822)再由當地富戶發起重建。後來1917年,由當時地方名門望族集資重修,爾後屢經重建增修,成為今日之恒安宮,是六甲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正殿與正殿神龕
毛昭川故居(建國街18巷8號)
建於大正十三年(1924年),乃是一棟美輪美奐日式木構與鋼筋混凝土結構混合的古典建築。外觀以黑白色系點綴淺黃色系,附屬建築則為RC結構的現代式樣造型,與大面窗戶開口、S符號金屬欄桿、淺黃色磁磚搭配1960年代設計語彙。古宅佔地面積約457平方公尺,古宅的庭院、平格天井與屋瓦等相當的優雅。
故居於2021年7月修復完畢,本來規劃作為在地青年共創基地,但計劃有變,未來先採預約商借方式舉辦藝文展覽活動,由於是私人住宅,還沒開放遊客到裡面參觀,未來會配合地方藝文活動為主,或是認識老屋建築之美的活動,採預約參觀,以維持品質及維護老建築。
故居內座敷居家空間有著日式氛圍,外部則有庭園造景,非常的漂亮
外牆有擺放盆栽與公仔做為裝飾
毛昭川故居斜對面有一棟紅磚樓房
蘇俊雄故居(裕農街19號)
建造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以傳統式磚瓦石灰及木材建材,此三合院外觀復古典雅,蘇俊雄大法官於求學階段放學後隨即幫家農忙,等空餘時間於庭院屋簷下,坐於台階前勤奮苦讀,於2020年通過台南市名人故居掛牌。
蘇俊雄(1935~2011),出身於台南六甲農家,中學就讀台南一中,畢業後考上台灣大學法律系,獲法律學士碩士,1962年負笈德國佛萊堡大學,獲法學博士。1970年學成歸國,即執教於台大法律系所,直到2005年始榮退維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法、另兼及法理學、經濟法、人權法語憲法等諸多領域,著有多本專書,並於國內外多所大學客座講學。其所著刑法總論,又譽為「刑法學的百科全書」。
蘇俊雄早年曾參與«大學雜誌»之編輯,曾任台灣省議會議員(1977~1981)、台灣省政府委員(1984~1990)、第二屆國大代表(1992~1995),後於1994~2003年聞司法院大法官,其志節清高、精研法學、望重士林,於社會公共議題即自由民主憲政發展尤有貢獻,辭世後獲總統頒令褒揚。
目前古厝正在施工,未來以嶄新的樣貌與大家見面。
陳聖王公廟
位於廟旁的一間民宅(位於忠孝街146巷附近)
走在忠孝街上面,可以看到幾棟較有歷史的房屋
忠孝街68號民宅的彩繪鐵門
土埆厝
陳天養故居(二甲里進化街)
建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位置坐東朝西一條龍五間開,磚木混合構造,院埕為水泥地坪。台度下為幾何洗石子面,台度以上為水泥粉刷牆面,據說是由麻豆匠師營建。老屋主曾為磚瓦廠老闆。
屋頂立面山牆,上面書於穎川兩字為陳姓堂號,山牆中間為花草紋飾勳章飾。歐式巴洛克風的立面山牆與洗石子的藝術裝飾為其主要特色。
位於中華路(六甲衛生所附近的彩繪牆)
中華路183巷旁(近信義街)民宅
蔡淵湶老宅(中華路265號)
建於1964年,前身乃是一條龍建築體,購自六甲鄉長黃謀義先生,現況為白河大地震後重新興建。建築物主要為磚木混合建造,木材全為檜木,屋脊有彩色磁磚、屋頂有通道可在上面自由走動,也可作為下雨時雨水水渠使用。
同條路上的另外兩棟古宅
磁磚樣式特寫
黃清山老宅(七甲街89巷15號)
建於1964年,建築外觀樸實,主屋為五間開磚木構造,前廊為加強磚造、洗石子外觀。建造人為黃海運(祖父)與黃明助(父親),父子皆熱心公益,黃清山董事長更深受祖父其父親薰陶,關懷弱勢族群與贊助文化藝術經費,目前老宅也為財團法人私立南六公益慈善基金會所在地。
屋簷黏貼特寫
甲東代天府
主祀池府千歲,據廟誌記載,清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先民渡海來台開懇,迎請池府千歲金身隨行來台,於清嘉慶21年成立王爺會,初時奉於民宅,每遇神誕才臨時搭棚舉行,至清咸豐6才建公厝,同治時至南鯤鯓分香(另一說為咸豐年間庄民再雕李、吳、朱、范千歲,合為五府千歲),戰後修建為磚造公厝,1969年修造、1981年重建,成今日之貌。
吳振德古厝
座落在甲東里曾文街上的一棟古宅,建於1940年代,至今有八十年歷史,為一座中國傳統式的三合院閩式建築,由於房屋老舊,由其子吳誠仁在2000年斥資整修老屋,看起來美輪美奐,其實房屋骨幹主要架構都是舊貌。
古厝步口前的圖畫與裝飾
公媽廳內部與兩側壁畫
馬背裝飾圖樣
各種水果裝飾
古厝後方
古厝兩側
旁邊為一間素料工廠,現由吳振德孫子吳瑞明經營,誠摯歡迎遊客來此做客。
80多年的老樹
吳振德古厝入口
接著沿著水溝往果毅社區前進
水利設施,作為周遭農田灌溉使用
日落黃昏景色
進入社區後會看到狗的裝置藝術座椅
社區也是一個寂靜的村落,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在社區隨便逛一下,然後就要搭乘公車再坐火車返家了。
搭乘公車至柳營車站
位於柳營車站前的平交道前
19:10 過平交道後抵達柳營車站搭乘北上區間車賦歸,於嘉義站轉乘一次區間車賦歸
(3242次-->3248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