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3A:台南市麻豆區(I):街屋巡禮-中山路(電姬戲院)、興中路、中正路、光復路、興華街、忠孝街
話說麻豆區
麻豆亦作「麻荳」,荷蘭文獻作Mattow,是平埔族西拉雅(Siraya)系四大社(蕭壟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和麻荳社)之一,「麻荳社」的故地。
明鄭時期,漢人陸續移墾麻荳地區,麻荳社平埔族人遂逐漸漢化,或向內遷徙,至1743年完成所謂「麻荳八角」,1764年始稱為「麻荳街」,屬「開化里佳里興堡」所轄。日據時期,設「麻荳支廳」,1920年改稱成今稱的「麻豆」。
這一篇來介紹麻豆街區的幾條歷史悠久的街道與其特色街屋:
![]() |
位於麻豆中山路上的電姬戲院 |
搭乘3157次南下區間車至善化,並搭乘南下3158次區間車至善化車站、轉乘橘幹線至麻豆總站,徒步至麻豆街區。
中山路街屋
中山路的街屋是麻豆地區最精華的記憶遺產,這條路充滿了現代主義及巴洛克語彙,見證麻豆的繁華的一段歲月。這條路研判為1930年代之後才闢建,利用這條筆直幹道來取代原本蜿蜒狹小的老街,並且與原本的老街-興中路接壤,成為麻豆最重要的幹道。儘管如此
中山路155號連棟街屋
中山路151號街屋
女兒牆上的圓形裝飾,是現代與古典融合的折衷主義的象徵
根據網路資料顯示,邱炳鴻醫師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在台南州曾文郡麻豆街開設明眼堂眼科醫院。
電姬戲院(中山路106號)
戲院位在中山路最西側,是當時新闢建的道路,由於此處位在市區邊緣而得以有大片腹地興建戲院。戲院落成於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三年(1938年),是由當地望族陳臣聘請日本建築師所設計,外牆左右兩側共鑲有14隻沈睡的獅頭,左右個別7隻獅頭,象徵著每週七天都在營業的意思。
舊稱「電姬館」中的「電」便是指「電影」,「姬」是從日文本義「公主」引申出「雍榮尊貴」之義。戲院不僅是麻豆地區最早的戲院,風光時期更是台南縣境內有名的戲園,除了上映過默片與黑白電影外戲院也曾做為歌舞團的表演場所。於1987年戲院歇業。
2018年11月13日,該建築以「原電姬館」的名義公告為台南市歷史建築。
電影院共有280多坪,使用洗石子材質,鋼骨結構,外觀還保留的非常完整
兩側女兒牆也有浮雕之設置,最上端有著人臉的樣貌
正面有三個圓框,分別框著「電」、「姬」、「戲院」四字
主入口分為兩邊,戲院中央為售票區
中山路90、88號街屋
此一層樓街屋深色洗石子外牆較不顯眼
中山路73、75、77號街屋
中山路69、71號街屋
女兒牆上拱形裝飾帶並妝點花草勳章造型裝飾,還有二樓窗台的幾何形狀的鑄鐵欄杆很有看頭。
中山路65、67號街屋
此連棟街屋簡化的巴洛克山牆,完美展現出當時代的流行-已從古典慢慢轉向現代主義
中山路62、60、58、56號連棟街屋
中山路街屋
米黃色洗石子的襯墊下,貝殼、勳章及天使,雍容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山牆兩側也有許多奇特的裝飾,貌似融合的現代以及東方元素
山牆下還有五扇圓窗
杏花村酒家原址
位於中山路、中華街岔路口有一棟顯眼的仿巴洛克式建築,麻豆開發較早,從日治時期至戰後曾有多家酒家,吸引鄰近鄉鎮的民眾到此消費,直到政府推動「清淨地區」政策,麻豆酒家因此「從良」另做他途使用。
這棟建物前身為在日據時期為杏花村酒店,戰後成為喜樂酒店,後有銀樓在此營業,屋頂上原有一隻老鷹雕塑,因地震損壞,山牆上有一對兔子,極富特色,現為麻豆老街的85°C。
花草的精雕細琢,還有山牆上的巨大圓球,類似裝飾主義的設計
此連棟的現代主義街屋,已跳脫出古典框架,
這棟齒科診所之前還有在營業,但是現在內部都已經拆除,只剩下立面可欣賞,可惜了
中山路24、22、20、18號連棟街屋
麻豆耶穌君王堂(中山路45號)
1954年,方濟會德籍苗克聖神父自高雄到麻豆來闡揚基督福音。起初苗神父為尋覓立足之地時大費周章,後來才勉強在媽祖宮附近租到一處毗鄰豬舍的數間民房,分作聖堂、講道廳、寢室;廚房及浴室則設在舊豬棚內,居住環境與設備都非常簡陋。同年八月才在中山路現址購得一半空地,約150坪,隨即興建聖堂。鑒於當時許多貧苦家庭的孩童普遍營養不良,苗神父為使孩童能有受教育及妥善照顧之所,因此辦一間免費幼稚園以服務社會,甚得地方人士好評,並成為麻豆地區幼兒托育的先驅之一。另外也成立診療所,以及後來的麻豆醫院,服務周遭的官田、大內、下營、學甲、北門等地區。
1958年,因為教務蓬勃發展,原先聖堂與其他房舍均不敷使用,為服務貧苦病患更需一間診療所,苗鐸再從德國募得一筆捐款,購地擴建聖堂及興建一棟三大間二層樓房(即位於中山路的舊三連棟)及幼稚園教室,幼稚園規模逐漸擴大。
1962年,聖堂再次擴建時聖堂前方增設一座四層鐘樓,使其配置更為完善,並成為聖堂建築的入口意象及周邊地區街道的重要地標。
1995年,原舊聖堂因老舊不堪使用而拆除,並重新於後側興建大樓作為新聖堂及幼稚園使用,為目前正使用中的第二代新聖堂建築,而留下未拆的鐘樓,成為舊聖堂建築的見證。
2020年因幼稚園空間不敷使用,亟待更新,故於鄰近仁愛路和中華街一側園區空地,新建幼稚園教室建築,並配合台南市政府文化局之歷史街區振興計畫補助經費,重新整修鐘樓建築外觀及改善周邊轉角空間,並包含中山路之幼兒園三連棟街屋立面。
舊聖堂鐘樓由方濟會得及苗神父和樂根修士所主導和設計,採宮殿式屋頂,並覆以黃色琉璃瓦上層的中式塔樓結合下層挑高門廊的西式建築基座,形成中西建築合璧的特色。鐘樓正立面搭配鏤空的花格窗,陽光從花格窗漫射,展現天主教在台宣教的本土化象徵,見證了西方宗教在台灣的傳教歷程,也闡明了外來文化與本土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興中路街屋
興中路俗稱「頂街」,相對應的是中山路,俗稱「下街」。興中路(頂街)當時是麻豆發展相當早的街道,研判是清朝時期就已經相當具規模,此棟街屋是當時進入麻豆城之前的最醒目地標,保存良好
女兒牆的設計,有各式各樣形式的窗戶
戰後為了拓寬興國路而拆除了部分街屋,因此在興國路上仍可以看到部分此街屋建築退縮時的立面。
興中路4、6號街屋
興中路9、11號-平安藥局
招牌的設計展現屋主及店主的保存街屋的用心程度
招牌的設計就足以展現屋主及店主的用心程度
興中路15、17號街屋
興中路15號街屋特寫-隆興商店
興中路17號街屋特寫-成記行
興中路18號街屋
街屋的山牆裝飾最為顯眼
興中路19號街屋
興中路21號街屋-保寧宮辦事處
此街屋面寬狹小,與一般三開間的街屋不同,僅兩扇窗,中央裝飾著美麗的類似紙莎草柱頭。
興中路43號街屋
興中路51號街屋
興中路42號x民族路交岔路口
洗石子的整體立面,山樓有圓形幾何雕飾。柱子部分使用有趣的線條組成,以黃色洗石子襯底。
四角形裝飾的大圓窗
興中路44~52號街屋
日振美容館的山牆特別比另外兩棟高,並以方形格紋裝飾
興中路58~66號街屋
女兒牆保存不錯,另外可看到立面上的開模印花的柯林斯柱式
而這兩棟街屋的女兒牆的設計程度就不如前者
興中路73~75號街屋
興中路77~79號街屋
興中路81、83號街屋
興中路84號、86號街屋
協輪自行車店、石金成銀樓
興中路91、93號街屋
興中路95、97、99號街屋
興中路117、119號街屋-信興藥局
女兒牆特寫
興中路121、123號街屋
興中路129、131、133號連棟街屋
位於興中路140號與文昌路口的老宅
文昌路一側的街屋
興中路一側的街屋
興中路151、153號街屋
此棟街屋是麻豆較為少見的褐色磁磚作為主要材質
除了也運用格子狀浮雕外,街屋的山頭也運用中式博古書架的螺旋造型來設計輪廓,加上中央飾以花草浮雕,這種美麗山頭可說是相當少見。
興中路155、157號街屋
此棟的山頭及二樓柱子均特別用心設計
中正路街屋
中正路13號-發育堂中藥房
中正路7、9號街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