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4A:高雄古蹟巡禮一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
原鳳山海軍無線通信所
鳳山無線通信所時期(1919~1945)
十九世紀末,日本海軍艦艇的行動範圍擴及中國大陸、南洋方面,因此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必要需求。於是日本開始建設大規模無線通信所,依序分別坐落在東京附近的船橋、台灣本島南部的鳳山,以及九州西部的針尾,構成了海軍通信網的骨幹。
鳳山通信所於大正六年(1917)興建,兩年後(1919)完工。採用當時最先進無線電通信技術,以提供日本南端對外通信的聯絡管道。
鳳山招待所時期(1946~1962)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的海軍,迅速利用日據時期遺留的場所,建立了獨屬於海軍自身的軍法審判系統,「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便是當時其中之一的秘密審訊單位。同時在左營設立了海軍軍法看守所作為羈押後期與判決的單位。至於執行死刑者,大多移送到桃仔園刑場槍決。
「海軍來賓招待所」拘禁空間依等級分別為「優待號、普通號、山洞」。優待號及普通號即為古蹟本體「辦公廳舍及教室」內部空間,還設置會客室及審訊室,大碉堡稱為「後山」,山洞是古蹟本體「大碉堡」的內部空間。
海軍明德訓練班時期(1962~2001)
1962年於現址成立海軍訓導中心。1976年成立海軍明德訓練班,負責管束軍中惡劣份子,由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派員編組擔任輔導任務。1992年3月16日改隸海軍總部。於2001年因應國軍組織調整裁撤後即呈閒置狀態。
明德訓練班的組織有四個中隊。二、三中隊位於大碉堡,第一中隊位於廚房前建築物。第四中隊則位在營區最東邊的建物。管訓對象有兩類,分別是在軍中單位關禁閉一個月以上的累犯。另外是在外服監後遣送明德訓練班等對象。
此外,境內實際上包括兩個單位:「海軍明德訓練班」和位在電台的海軍通訊大隊分遣隊。位於明德訓練班兩側,平面為十字型電台,在國民政府接收後仍具有通信功能。其駐守單位在裁撤前為海軍通訊大隊之分遣隊。基地名稱則為海軍左營通信站鳳山發射台。
此遺跡位於瑞竹社區
原鳳山海軍無線通信所
蔣公銅像
園區設有公廁,方便遊客使用
辦公廳舍及教室
為本園區主要建物之一,完工於大正八年(1919),是本園區最早的建物之一,設有廊道通往大碉堡及後方房舍,主體為磚造,屋架為日本木構造。外側有走廊,內部則有中央通道可以貫通,每一空間天花板以不同樣式企口板施作為特色。
鳳山無線電信所及海軍明德班時期皆作為辦公空間使用;在鳳山招待所時期劃分為會客室、審訊室,以及拘禁人犯的「普通號」與「優待號」。
迴廊特寫
設有廊道通往庫房
庫房作為儲放間
辦公廳舍與庫房
浴廁小屋
浴廁小屋牆面上模糊的字樣,寫有精神標語
沿著走廊可進入大碉堡內
從大碉堡往辦公廳舍看去的廊道景觀
大碉堡
營區裡主要建築之一,高度12.3公尺(約四層樓高),二戰期間用來放置日軍通信器材,為防止敵人飛機轟炸,而在碉堡屋頂上鋪厚土植樹,掩蔽。
通風窗戶上使用厚重的鋼板保護敵機轟炸攻擊
為了防止轟炸,碉堡內部的屋頂使用鋼板做防護
大碉堡西側筒形跨間內部扶壁柱
上面還留有天車軌道痕跡,可能是早期用來搬運通信器材的軌道
獨居房
在鳳山招待所時期,監禁犯人用
最後方一棟建築為工作場域,請勿進入
中山堂
十字電台
一座巨大十字型水泥建築,就藏在樹林之中。本建築為古蹟本體,興建於日據時期,高9.5公尺,外觀呈十字平面型為特色。室內中央處有一大型分電盤,共十個面板,北翼與東翼可以看到繩線槽溝;西翼有夾層,需由爬梯上下,內部有風管,南翼的夾層為地下層,設有電力設備與空調鼓風機,天花上還遺留小型天車的吊裝設備,牆面尚留存作為電器絕緣用的瓷製繩子。
本建物興建年代晚於大碉堡,又稱為「第二送信所」。於日據時期與國軍使用期間皆作為通信電台使用。最後使用的單位為「海軍左營通信站鳳山發射台」。
水密門式的防爆門,以圓形操作盤來開啟,類似艦艇中的水密門扇開啟方式。
通信器材遺跡
十字電台的室內還保有原先通風管路
內部設施特寫
宿舍區
穿堂兩側牆壁上有彩繪
宿舍區幾個展間現作為眷村文物館,但今天沒有開門
通信電塔架設意象
小碉堡
磚造掩體外觀全部覆土植草,上面還有一棵蓊鬱大樹,前後出入共有四扇防爆門,內部為鋼筋混凝土筒形結構,昔日作為彈藥庫使用。
水牢碉堡
軍紀如山、紀律如鐵等字樣,此處為大操場空曠草地
周遭還有多幅插畫
磚牆溝渠
園區偶遇黑冠麻鷺
勒戒室
1990年之間,海軍明德訓練班時期為因應當時有許多受訓學生吸食毒品與傳染性疾病,需要隔離治療而設置。室內牆壁鋪設有床墊以避免學生自我傷害。
廢棄的衛兵哨
磚砌水塔
水塔高7.2公尺,興建於日治時期,為古蹟本體,整體以紅磚堆砌為圓形,造型優美。水塔內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方為儲水空間,下方空間有門可進入,可看到天花以格子樑支撐上部儲水空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