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6A:台南市中西區(IV):認識台南孔廟之美
全台首學
1665年,台灣榛莽初開,鄭經之參軍陳永華提議建聖廟,設國學,以教化學子,舉行科舉,衛國育才,因而建置台灣第一座孔廟與學校「明倫堂」,也開啟了台灣的禮樂教化。1683年,清領台灣設一府三縣,明鄭時期的國學成為台灣府學,規模逐漸完備,是全台最高學府,此乃「全台首學」之名的由來。
有別於全台的孔廟建築,台南孔廟採傳統閩南式的合院建築,採「左學右廟」之規制,創建篳路藍縷之際,建築風格呈現孔子崇尚儉樸的精神,肅穆典雅。
以「大成」為此建築命名意為推崇孔子是集大成的學者。 大成的稱呼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也」。意思是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學問並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所以是集大成的學者,也因而以大成為建築命名最能彰顯孔子廟之特質。 東大成坊為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目前的總入口,如建於清康熙54年(1715年)台廈道陳璸修建時;西大成坊則是清乾隆14年(1749年)巡台御史楊開鼎時才興建,二者均曾多次整建。
孔廟座北朝南,此處為東南方,巽門吉位
下馬碑
清康熙26年(1687年)奉旨設立,以滿漢文字合莊「文國官員軍人等至此下馬」,引導來訪者由此步行進入聖廟,以示對孔子的崇敬。這種漢、滿文並列的清代「下馬碑」,彰化(彰化縣)、嘉義(諸羅縣)、台南(台灣縣)、高雄(鳳山縣)孔廟皆有設立,其中彰化、高雄孔廟下馬碑已毀損,目前只有台南孔廟保存的最完整。
禮門義路
《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體,門也。惟若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亦謂君子藉由實踐。《明史.職官志二》「太學天下實關,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興。」禮門義路對應明倫堂之「聖域」、「賢關」聯繫學殿堂之建築群組。
由「禮門」、「義路」出入表示為人要循禮蹈義,亦暗示為學須通五經,欲知孔子之道並無捷徑,因此具有鼓勵後勁自立自強的涵義。並且
孔廟前的泮池
櫺星門遺構
2013年時,因大成門前一棵百歲榕樹病枯倒塌而意外重見天日。
此碑記是櫺星門曾存於台南孔子廟的重要歷史見證,位於大成門後壁右側,立於康熙59年(1720年),碑文記載了1718年台灣知府王珍因台灣孔廟櫺星門未設,泮池迫窄,終不足以壯盛朝之規模」而築櫺星門、移設泮池之歷史
進入大成門後即可看到大成殿,大成門是大成殿的三川門,平時只有開側門,有重大儀典才開啟中門,以示隆重。細數左右門善各有54個門釘,合計108個,則是因9乃陽數之極,9的倍數108更是禮制中最大者,以此表示對聖廟的尊重與禮數
通過大成門旁的售票口後,可以發現進入大成門的門檻高,有人說是為了讓大成門和大成殿同高,而將門檻加高,也有人認為這是提醒大家進入孔子廟是一件高等的事,大家的行為舉止自然會端正莊重,符合謁聖廟的嚴謹氣氛,也有人認為聖廟之地位崇高而防止家禽等輕易進入。
重修府學碑記
本件碑記為巡台御史楊開鼎所撰重修台灣府學的始末,是役始於清乾隆14年(即文中己已,1749年10月,乾隆16年(1751年)3月竣工。
大成門門外的石碑
大成殿
大成殿前方的小斜坡雕飾。此斜坡以及兩旁樓梯稱為御路,斜坡上刻著龍頭以及琴棋書畫。此路只有古代皇帝祭孔以及新科狀元方能行走
在孔廟垂脊上另一種獨特的雕飾則為成排之鴟鶚。鴟鶚是一種凶惡的鳥,在《詩經》〈泮水〉篇中「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椹,懷我好音」,用這個典故來象徵即使鴟鶚這樣兇惡的鳥也會受到孔子的感化而變得馴良。
兩側各有一個通天筒,表示孔子的聖德可直達天庭,連通神明。
牡丹花,是百花之王,象徵富貴崇高
梅花喜鵲,構成「喜上眉梢」
散水蠣首
在大成殿台基的四個角落有用來排水的「散水螭首」,散水時姿態、造型至美,又稱「鰲首」,有獨占鰲頭之意。另外也有人認為它是龍九子當中生性好水的蚣(虫夏)。
自清朝康熙皇帝始,歷代皇帝即位,必親臨北京國子監「辟雍」講學一次,稱為「臨雍」,隨後再到孔廟大成殿懸匾一方,並要求各地文廟仿摹製。國民政府遷台之後,歷任總統遵循古制,於就職之後也頒匾至台南孔廟、台南孔廟大成殿御匾,成為全球華人地區最完整保存清朝歷代皇帝御通與民國時期總統匾的孔子廟。唯清末代皇帝宣統即位時,台灣已割讓日本統治,不隸屬清朝,故宣統皇帝御匾未及。
「萬世師表」是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曲阜孔廟祭孔時,聽完監生孔尚任講完《大學》 首章後御賜。意為孔子是千秋萬世的老師和表率。後來嚴家淦代理總統的「萬世師表」與康熙皇帝的「萬世師表」雷同。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於雍正三年(1725年)御筆題書。語出《孟子》<公孫丑》:「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意為自千古以來,從未有若孔子之至高無上的聖賢。意為自有生以來,世上就只出現了這一位聖人。
「與天地參」是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年(1738年)御筆題書。朱嘉注:「與天地參,謂以天地並而立三也。」 其寓意為贊譽孔子品德與天地並而為參。
「聖神天縱」是同治皇帝于同治元年(1862年) 御赐。語出《論語》〈子罕》:「太宰問于子真曰:“夫子里 者耶?何其多能也。子買曰:『固天縱之降聖,又多能也。」意思是:孔子是顯就天時應運而生的聖人。頌揚孔夫子為上天賦予人的品德學識高超的聖神。
「斯文在茲」 此匾為光緒皇帝題書,語出《論語·子罕第九》:“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朱熹注曰:“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後死者”為孔子自稱之詞。意指世間所有文化蓋源於儒學創始人孔子。
蔣中正「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指施教的對象,沒有貴賤貧富的分別。
蔣經國「道貫古今」
「德齊幬載」為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御筆題書,語出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無不持載,無不復幬。」「幬」,破音字,這裏讀「道」,複蓋的意思,意思是孔子之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可以緯天經地,無所不包完美無缺。
「聖集大成」是嘉慶皇帝于嘉慶四年(1799年) 御筆題書。語出《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也,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寓意為孔子集古代諸聖賢之長於一身。
「聖協時中」是道光皇帝於道光元年(1821年)御筆提書。語出<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朱真注:「以期有君子之德,面又能隨時以處中。」意為孔子的思想、教育,都能順應時代潮流。而此匾額也暗藏玄機,匾中匾「天衡保軸」。天衡保軸落款為嘉慶年間,福建台澎等處兵備道兼提督學政糜奇虞敬獻,研判道光御匾是使用嘉慶年間的舊匾匾版製作,兩面匾額的年代相差八年,因提督學政管理孔廟,推測舊匾可能是糜奇瑜送給孔廟的。
李登輝「德配天地」
孔子之道以博愛為本,孔子德配天地、道貫古今,其「仁民愛物」與「天下為公」之大同思想,是奠定中華民族以「王道」立國之基本精神,成為今日世界所追求之最高目標。
陳水扁「中和位育」,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達到「中和」,世間一切事物都能達到和諧的境界。「位育」匾意是,稱公佈按聖人之道治世,就能達到天地間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呈現勃勃生機,蓬勃發展的景象。跟清末代皇帝溥儀題書的雷同,而阿扁跟溥儀都有入獄的經驗,人生之巧合令人驚奇。
馬英九「聖德化育」
「聖德化育」典故出自中庸:「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指孔子是至誠的聖人,能循循善誘,使萬物展現本性,皆得其所,就可以贊助天地、化育萬物,和天地並列。
蔡英文「德侔道昌」
大成殿除了孔子外,尚祭祀「四聖十二哲 」四聖為顏回、曾參、孔伋、孟軻,十二哲有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子張、有若與朱熹
太牢架置放祭孔三牲:牛、豬、羊,只有台南孔廟使用活生生的牲畜作為祭品,其餘地方都使用麵粉做成的三牲祭祀
左右兩側廂房分別為「東廡」與「西廡」兩座廂房建築,相同的格局都是面寬五開間、硬山式屋頂、中脊兩端燕尾、前有屋簷長廊。
大成殿左右兩列廂房,內部沿著牆壁供奉著歷代先賢先儒的牌位,東廡有董仲舒、韓愈、范仲淹等80位,西廡則有諸葛亮、司馬光、歐陽修等79位
瓦當與滴水
屋頂由竹筒瓦構成。瓦當,又稱瓦擋或瓦投,為陶製瓦筒頂端下垂特定的部分,上面帶有花紋垂掛的圓形擋片,用來蔽護檐頭、擋住上邊瓦布下滑,並遮住兩行間的縫隙,形式分為圓形與半圓型兩種。
滴水的作用是防止牆上的雨水流到建物內部或室內對建築造成腐蝕,有益於建築的使用性、耐久性和美觀性。
兩側有壁鎖,從鐵釘後來演變成現在所見的鐵剪刀,是台南獨有的建築特色,起源於荷據時期,當今殘留的熱蘭遮城的城牆,由於台江內海及倒風內海多瀉湖,地質鬆軟,因此荷蘭人興建房屋時就將鐵釘穿過成城牆釘入木樑,防止傾斜與倒塌,直到壁鎖腐蝕才再補強。一路傳承幾百年,在台南悠久的公廟與老房子上隨處可見,且持續沿用到20世紀初期。
大成門左側為「名宦祠」與「鄉賢祠」,右側為「孝子祠」與「節孝祠」
以成書院與禮樂器、釋奠之禮
清乾隆41年(1776年),台灣知府蔣元樞依據孔子山東曲阜闕里故宅的祭孔制度,遠赴江蘇挑選工匠、購買器具材料,製造禮器與樂器,以供台灣府學之用。遵循古制製作的禮樂器,每一項都有其獨特義涵與專有名稱,樂器因年久毀損而迭有補充,精緻的禮器保存至今仍使用中,蔣元樞捐造的銘記依稀可讀。
臺南孔廟以成書院於清道光15年(1835年)成立,名稱取古樂八音齊鳴,以集大成之意。以成書院辦理祭孔之釋奠祭儀。「釋」有設置之意,「奠」為奠幣、祭品,乃指在祭典中,陳設音樂、舞蹈,並且呈獻牲、酒等祭品,以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祭孔原本有四季的固定祭儀,後來改為春秋二季。「太牢」是指古代祭祀,以牛、羊、豬三牲具備為太牢。
中央明間設有神龕,單獨祭祀孔子神位與五文昌帝君
大成殿的側廂房設有禮器庫及樂器庫,
青銅方鼎
陳永華
太尊
擺放了不少展品
筌、薰、風簫
鎛鐘 |
編鐘、編謦 |
鏞鐘
搏鼓、鼗鼓、柷等樂器
案桌禮器
青銅禮器
木質禮器
迎神、送神的儀仗與旌節
在樂器庫中展示了很多現在少見的傳統樂器,本來還很遺憾只有展示不能聽到樂器的美妙聲響,孔廟結合科技透過投影光感的方式,民眾只要在圖示上揮手,就會自動撥放樂器聲音,互動性十足。
大成樂章
釋奠禮空間禮儀的介紹
釋奠禮執事人員的說明
釋奠禮音樂
佾舞是祭祀大成至聖先師,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現已被列為世界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光緒九年(1883年)「臺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此件為清代參加祭孔佾生的證書執照,參加祭孔的佾生標準慎為嚴格,需家世清白、品學兼優等亦能參加此活動,特至此執照給予參與佾生。
崇聖祠
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紇。到了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才諭封孔子5代祖先配享王爵尊號,並准其入祀,才改名為「崇聖祠」,另外也配祀孔鯉等10位先賢先儒。
聖亭
1986年整修大成殿時,用來將大成至聖先師神位移奉至明倫堂供人祭拜
明倫堂
明倫堂為台灣府學所在地,自十七世紀以來一直是學子研習儒學之所,正面隔屏上所書大學章句篇是元代書畫家趙孟頫的書法抄本,呈現儒學講求倫常,進學修德的實踐。
「太學天下賢關,禮義所由出,人材所由與」,聖域賢關意旨此地乃學習聖賢之道之所在。
「明倫」出自《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孔廟旁設明倫堂,即相當於古時官辦學校的教室。儒家講究倫常,稱生員上課的教室為明倫堂。
穿斗式
疊斗式
早期就刻有孔廟園區的所在位置圖
告知生員規矩的臥碑
其餘的兩塊石碑,字跡部分已模糊不清
位於孔廟圍牆旁的台南古蹟紀念品商店
文昌閣
又稱為魁星樓,是孔廟建築中唯一塔狀建築,一樓為方形、二樓為圓形,供奉文昌帝君,、三樓八角形供奉魁星,建築語彙豐富。自古以來即為輔學士子祈求科舉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之處。
蓋學子入學啟蒙,需至孔廟參拜至聖先師,求賜智慧;待日後學成準備參加科考,則至魁星樓拜文昌與魁星,祈求榮登金榜。
台灣統治管理者陳璸整建文昌閣的敘述,當時陳璸為台廈道,也就是台灣省長的意思。
臺南孔子廟重修碑記
本組紀念碑立於大正七年,係記載大正六年(1918年),臺南孔廟傾頹,日人倡修,由士紳捐資修葺,於七月興工,翌年三月竣工,重置禮器及樂器之事蹟。見證孔廟於大正年間,建築體興修之沿革及釋奠禮禮樂器之補置,具深刻之歷史、文化意義。
泮宮石坊
原是孔廟最外的出入口,乾隆年間,知府蔣元樞重修孔廟時,將此出入口重新整建,聘請石匠雕建精美牌坊,再運至台南組建,清乾隆42年(1777年)立於東大成坊外,額「泮宮」二字,乃指郡縣之學,以牌坊代表之。楹聯曰:「集群聖之大成,振王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直到日據時期為開闢南門路,將石坊與孔廟隔開,成目前所看到的孔廟與石坊隔一條馬路。
花崗石質,雙重簷,四柱三間,建築精神悉仿木構,皆雕造細緻,尤以夾杆石獅工巧樸拙。
對聯為「集群聖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合乾坤」。
兩根柱子上的14 字「六四四」句式楹聯:「參兩大以成能,時行物生,無私化育;綜六經而垂教,禮門義路、不過範圍。」
鴟尾雀替、瓦當滴水飛簷等,坊頂中央置一葫蘆石雕,有避邪作用。而八隻夾柱石獅造形樸拙,坊面上之人物、動物雕刻精巧,實為傑作。
鴟尾:螭吻(蚩吻、鴟吻、鴟尾、嘲風)
外形龍頭魚身,喜歡站在屋頂高處,習性好張望,所以在廟的屋頂、房子正廳大門前樑柱都可看到,鴟吻會吐水,被認為可消弭火災。
中央橫眉上有優美的雙龍雕飾
「泮宮」則是諸侯的學校,即「郡縣之學」。
地面上泮宮的石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