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4A-屏東縣屏東市古蹟走訪(上)(295)

旅行日期:2017/02/09 ()
屏東車站(屏東線21.0K。上行車站:六塊厝車站,下行車站:歸來車站)
車站裝置藝術:太陽的小孩
父親肩上扛著小孩,身旁母親手持竹蜻蜓逗著小孩笑,傳遞著親情般的體溫,現代人有了嬰兒手推車之後,親情的體溫已不再傳遞,在現代快速繁忙的生活中,如同人情味的流失一樣,試想透過該作品的呈現,喚醒大眾對「人情味」的重視,猶如微微的太陽般,可以讓陰暗、冷漠的角落裡填滿溫馨。

屏東的公共自行車-P-bike
今天要用公共自行車來趟古蹟巡禮,與高雄、台南的公共自行車一樣是獨立的系統,有別於北部的Youbike。話不多說準備出發囉!
早餐-小叮噹早午餐
位於千禧公園的雕塑展可見到關公拿著青龍偃月刀,騎著哈雷的英姿。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
文化局四樓為「排灣族雕刻館」
除了展現排灣族的雕刻作品外,還同時展示琉璃珠和陶甕等排灣族的特色工藝,將雕刻館提升為排灣族地方特色館,展現排灣族的藝術精華。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大連路69號4F
屏東鄉土文物館
前身為邱家祖宅,1895年六堆抗日最後一場戰爭「牙城」之戰結束後,邱鳳揚派下的子孫移居阿猴東區田寮庄,建立了雛形聚落「下寮莊」,其次子邱元壽的建棟建築即是目前邱宅忠實第(即鄉土藝術館)

1900年,阿猴台灣製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邱元壽與兒子邱求順經營糖廠是葉得法而蓄積了財富,於是在1915年將原先舊宅改建,耗費三年,造就了精美的大合院「忠實第」。在邱家中最有名的祖先為邱永鍋與邱鳳揚兩人。
1991年,邱氏的兩棟祖厝,因屏東市中正國中擴建校第,遂將土地產權贈與校方,其中邱元奎宅隨即拆除,成為學校運動場用地;另一棟邱元壽宅,經地方文化、藝術界人士,積極力爭保留,爭修為「鄉土藝術館」,於2000421日正式開館。
 第一進,屬於公共空間,在當時用作接見客人之用,題「河南堂」
天井的書卷窗,上面還有裝飾
工藝非常的精湛
細部的剪粘看得出邱家當時的輝煌
第二進邱家的祖堂,門額為「忠實第」,壁飾也是古厝中最為華麗的地方
祖堂兩旁則是臥房,臥房的排列循著長幼之序,依序為祖堂兩邊、前堂兩邊、最後才是兩側廂房,房間裡傢俱全由邱家人捐增出展示,於民國初年購入的

古宅後方還有著石燈籠的水池,很日式的感覺
總面積大約220坪,外觀格局為「四字形」,是一棟二堂二橫傳統客家四合院建築,以一進前堂門廳、二進後堂正廳的廊道所圍繞起來中庭為宅第中心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田寮巷26
重拾居民的記憶-水圳
崇蘭水圳源自九如玉泉,崇蘭的絲瓜產量豐富,品質優良而聞名全國,造就崇蘭地區農業的基礎與豐盛財富。隨著都市發展,市區內的水圳空間逐漸消失,因此在崇蘭公園打造一座大型的「絲瓜意象光雕竹編藝廊」,以絲瓜布為主題意象,延續崇蘭社區在地人對於水圳的熟悉記憶。
目前為屏東燈會期間,在公園內也展示了許多年節的花燈,當然不乏今年雞年的花燈
公雞、母雞、小雞的燈籠
崇蘭公園夜間景色
地點:屏東市博愛路與廣東路交岔路口
崇蘭社區訪古之旅
屏東市公所協助崇蘭聚落空間再造,於2009年度配合內政部營建署「城鄉新風貌計畫」,辦理屏東縣定古蹟「蕭氏家廟」周邊巷道鋪面改造工程。
崇蘭社區發展協會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文化崇蘭,藝術社區」計畫,以居民參與及近似社會運動方式,希望挑出遭受忽視的角落,迫使居民反省與思考,而能自發性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並且由社區工藝工作者曹陽、陳林莉、陳美玲,以在地故事為題材,進行彩繪創作,讓藝術嘗試以不同的路徑進入社區,加強視覺特色,賦予舊巷弄新風采,達到推展環境美學的理念。
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動行政院文建會盤石行動-「屏東市文化生活圈」計畫,以「崇蘭456藝術巷弄」連結社區周圍屏東縣定古蹟,辦理社區人文講堂,建置數位多媒體網站,串聯崇蘭庄拓墾近280年的共同記憶,未來更以繪畫、音樂、攝影及傳統藝術等藝文活動,豐富社區居民人文藝術涵養
 巷弄的牆壁都氏朵朵綻放的扶桑花與蝴蝶,利用馬賽克拼貼
 隨著五顏六色的變化、來趟繽紛多姿的彩繪之旅
 隨著牆面變紅色了,但圖案還是與剛剛白色牆面一樣
 這個就是直接畫在牆上面的扶桑花了
說明農人耕田的辛苦
 屏東的阿猴城門
崇蘭昌黎殿
初建於1928年,1947年重修,1969年改為「崇隆宮」,祭祀潮州府巾山、明山、獨山之神。2003年舉辦三山國王信仰研討會,奠基崇蘭地方公廟文化底蘊。2010年經地方耆老及善信努力奔走並購置廟地,隔年組織昌黎殿重建委員會,邀請文化部登陸匠師組織團隊,以倡建傳統寺廟建築裝飾藝術為主,並以產學合作,辦理「文化建廟」記錄與數位典藏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博愛路430
崇蘭蕭氏家廟
俗諺「崇蘭蕭,三日沒煮袂飫」,顯示蕭家為崇蘭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1740年開台祖蕭維天創立「珍記」商號從事米糖貿易,子孫透過參與地方事務,累積家族聲望,後代族親為彰顯家族風範,於1880年建造蕭氏家廟,建築採雙回字形式,架構成一個完整封閉的圍籠屋,正是台灣碩果僅存的五堂大屋;2004年指定為縣定古蹟:2009年展開家廟主體修復工程,2012年底完成修復,除了載體的木結構之美外,氣宇宏偉的屋脊及其燕尾造型,表現在屋脊上的剪黏與交趾陶,以及側面牆身簡潔有力的壁飾與鳥踏等細部裝飾,都是值得觀看的傳統建築工藝,建築曾入選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建築整體屬於「二堂二橫屋格局」,大門是凹壽造型
 蕭氏家廟天井空間
除了載體的木結構之美、工藝之美、彩繪之美外,最重要的是傳承蕭氏家廟書院風氣的特殊意義,蕭家因注重教育工作的推展,蕭氏子孫在清代有六位秀才,其中蕭文蘭為拔貢生,其匾額今懸掛於蕭氏家廟, 成為勉勵子孫力學精進的象徵。
 左右兩側的過水廊


蕭氏族人在日據時期設立的學堂「課餘軒」,由族人教授漢文,至今仍保存完好。並規劃為「阿猴地方文化館」,成立地方史資料館及創意精靈工作坊,不時舉辦藝文展演活動,使該地區逐步成為一處文化生活圈。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崇蘭69
勝利文創園區-將軍之屋
1937年陸軍飛行第八聯隊擴編為陸軍第三飛行團,奏任官進駐的「崇蘭陸軍官社群」(即今日勝利新村),爾後成為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的軍眷官舍。隨著眷村改建計畫,屏東市區的眷村也陸續解體,唯日據時期所留下的軍官眷舍,得以用歷史建築身分與世人繼續對話。


今中山路與成功路交叉口興建最高等級的將官宿舍–第三飛行團團長宿舍,戰後成為孫立人行館。而文化處更選擇昔日陸軍官校校長宿舍整建為「將軍之屋」,作為展示眷村文化及該建物的獨特歷史。20091029日「將軍之屋」正式落成啟用,屋內陳列了飛機模型、舊軍服、老皮箱、懷舊照片等具有眷村特色的文物,細數著屏東眷村的往日情誼。
這一棟建築物是勝利新村當中佔地面積最大的獨棟日式建築,為磚木造房舍,磚造基底,屋內結構是以昂貴的檜木所建造,屋頂已純日本黑瓦覆蓋,並以雨林板做為屋身
 屋子旁邊還有放燈籠,看來屏東市區到處都是賞燈區阿
 建築後方
裡面的空間擺設都和當年差不多
 眷村的代表性食物-饅頭,還各式各樣的眷村菜都是老兵們當年的回憶

歷任的陸軍官校校長辦公桌,牆上也貼有歷任陸軍官校校長的照片,除當年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外,包含兄孫伯亨、部屬李鴻、葛南杉其兒子等,都曾在此住過,還有台兒莊戰役中遠近馳名的羅文浩、曾任台南師營區的張其中、陸德耀等多位將軍都曾在這裡住過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青島街106號

勝利文創園區-原陸軍飛行第八聯隊官軍宿舍
陸軍飛行的第八聯隊,是日軍在台灣第一個常駐的航空軍事單位。主導台灣島內主要的相關航空活動,因此屏東機場也成為台灣第一個機場。隨著人員的進駐,相對軍用宿舍的需求增加,1928年完成了首批軍用宿舍,而光復後,國民政府來台,接收了第八聯隊官舍,成為中華民國軍眷官舍(眷村)。直到現在屏東勝利路上仍可以看到許多北方麵食,以及我們現在周圍所看到的日式建築混和眷村風格的房屋,見證屏東市近百年來的歷史。
眷村宿舍在2007年與國防部協議接手保留,開始活化閒置空間,除了原本被原屋主出租開餐廳外,招商進駐文創、餐飲、咖啡、藝術家駐村等逐漸形成一個文創聚落。

屏東書院(孔廟)
屏東書院乃官民合作創辦,由豐山知縣吳性誠召集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捐首蕭兆榮、董事蕭啓德蕭啓邦等人籌建,於1815年竣工。後於1880年由鄭贊祿主持啓修,至此格局已然完善。1937年自屏東公園遷於現址重建。1977年由漢寶德主持修復,保留原有格局,並加築照壁「九仞宮牆」,後面嵌有歷代興修匾額。1985年由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為屏東唯一的古蹟書院。

主體建築分為山門、正殿(講堂)、後殿等三進。兩側耳房與護龍(廂房)與煮建築平行配置,呈中軸對稱態。正殿與後殿之間設有軒、山門外設有一堵照壁。
宮牆後面是大成門,採用閩南式小門屋做法,燕尾起翹,開雙門並有一對石鼓,並在門扇二側開漏窗,屋簷下有一「孔子廟」的牌匾。
大成殿三開間、硬山式屋頂與燕尾屋脊,有簷廊與簷柱並且在側面有簷牆,簷柱上方有雀替與垂花等裝飾物。二側分別開有二圓洞門可供穿至後方的崇聖祠與禮器庫等空間。
  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共四位先賢。
 東、西廂房內祭拜的是孔門弟子
崇聖祠內祭拜的是孔子祖先。殿中的紅色匾額「珠囊大啟」是屏東書院最老的匾額,題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是孔廟籌建人鳳山縣知縣楚江吳性誠所題。「文光射斗」為道光年間題的匾額,由前署鳳山縣知縣下淡水縣丞段光煃所獻。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勝利路38號
阿猴城門
屏東市原為平埔族阿猴社活動區域,清代舊名「阿猴」。1703年,閩籍墾戶來此開墾,至1741年阿猴已經發展成街。因漢人墾者日眾,鳳山知縣下之下淡水縣下淡水縣丞於1785年移至阿猴接,本地遂成為下淡水地區的行政中心。因街市繁榮,為防番匪、保護鄉民,乃於1836年,由沈長棻與生員陳玨、武生蕭登陽,當地紳民陳瑞泰、張福順等合力建成,然因非縣廳城,故清代志書並無此城規模形制載,僅概略知道設有圍牆與四個城門、周植刺竹。1898年,林少貓率眾攻打阿猴街辦務署,與日人在東門發生戰鬥。1903年,「阿猴」改成「阿緱」,1920年更名為「屏東」,1933年,屏東街升格為屏東市。日據時期拆除成垣,僅存東門(朝陽門)
城台上半部以尺磚砌成,呈一禿額狀;下半部以門洞為中心成對稱結構,門洞為磚造圓拱,兩旁以卵石砌成。正面知門額上有花崗石材。城台上的雉堞為1976年之間,修補城牆時所增建。

屏東公園
一座充滿日式風格的紀念碑在看台高牆邊;這座碑原本是紀念「四林格事件」戰歿軍警的「忠魂碑」,這是發生在1912年排灣族四林格社的武裝衝突事件,國民政府遷台將它改成「光復紀念碑」
 這是日據時期各城鎮公園都有「放送台」宣導政令、廣播用的
去年夏天(20168)配合著「屏東冰一夏」的活動,藝術家賴冠種特別創作出「把噗」地景藝術,將會在屏東公園展示一年。本身育有二個小孩的賴冠仲,當初為了孩子花2個半月時間創作「把噗」,不僅藉由雕塑作品為城市增添趣味,更喚起大家童年最簡單的幸福。
屏東美術館
原為「屏東市公所舊址」,屬於戰後第一代縣轄市官署建築,極具地方歷史意義。2007年縣府文化處將其轉型為屏東美術館,為這棟古樸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2012年由市公所接續辦理,提供一處藝文展示與教育推廣的互動交流空間,推廣全民美學,成為充滿創意的美學基地
建築主體為RC之兩層樓建築,中央部份建為斜屋頂,周邊則為平屋頂,使建築物有不同的線條語彙。屋頂表面以濃厚東洋氣息的日本黑瓦做裝飾。左右牆面佈局垂直長形窗戶,靠近中央位置則設計用圓形景窗,使美術館簡潔的外觀有了「點、線、面」之美感。建物中的天頂結構全採杉木搭建的橫樑,一覽無遺,加上或圓或方的窗櫺,和有著歐式風格呈葉片狀的圓柱頭,在光影變化中,更添美術館建築獨特之美。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中正路74號
屏東旅遊服務中心
屏東旅遊服務中心前身為「屏東縣新聞記者公會會址」,將近一年的規畫與整建,搖身變為旅服中心,提供遊客旅遊諮詢服務及縣內伴手禮展示地點。 

昔日的武道館-屏東演武場
1929年建造至今八十八年,昔日為日本人推廣武道,提供警察等治安人員練習劍道、柔道的武道場;二戰結束後,建物由軍人之友社接收,並於周邊陸續搭建國軍英雄館,使建築本體被遮蔽,屏東演武場2003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入口特色的唐破風屋頂年久失修,縣府申請文化部經費修繕,除屋架修復外,並回復原有木造地板,以及極具特色的「唐破風」屋頂。
位於旅服中心旁邊這棟建築是「屏東演武場」,這是整修前的樣貌。
備註:2019年9月修復完畢重新啟用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公園路28
屏東縣長官邸
興建於1920年,其其前身為「阿緱廳廳長官邸」,整體屬於「和洋折衷式建築」,在後來作為屏東郡郡長官邸,戰後則作為屏東縣長官邸。在2003年被登錄為屏東縣歷史建築,此官邸建築分為西側的和館和東側的洋館,為現存最華麗且保存狀況最佳的日據時期高級官員官舍建築之一。目前大門深鎖不得其門而入,非常可惜!
洋館高三層樓,其立面由紅磚與木製雨淋板構成,在東側入口處設有一凸出窗台空間
和館為傳統的日式住宅,其在南向設有外廊道,整體平面呈L字型。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林森路14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