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B:台東縣金峰鄉(II)-嘉蘭部落(335)
旅行日期:2018/02/07 (三)
嘉蘭部落位於金峰鄉,原住民稱為Buliblosan,意為「多霧」、「多大樹」的村落,部落主要族群為魯凱族與排灣族。莫拉克風災時嚴重受創受創,經過數年重建工程後已經成為今日你所看到的充滿原民風味的獨特村落。
從聯外道路上看嘉蘭部落與拉灣山
木板雕刻山刀、陶壺、琉璃珠等特色
馬賽克牆入口
嘉蘭遊客服務站
位在遊客中心旁的「祈福屋」,為祈求祖靈保佑遊客出入山林平安,希望進入部落的旅程,能夠事事順利、看的美麗、吃的美味、走的平穩、跑得平順、玩得盡興。
嘉蘭村八大部落入口意象
嘉蘭村大多為排灣族,另有來自屏東霧台鄉魯凱族遷徙到嘉蘭村。遺像前方造景則代表金峰鄉位於北大武山,前可眺遠浩瀚的太平洋,後有壯麗的中央山脈,在群山環抱與太麻里溪、金崙溪溪谷交錯間,展現出豐富的原住民族人文之美。
嘉蘭部落活動中心兼金峰鄉避難收容所
金峰鄉公所
這裡的戶政事務所還是歸太麻里管的喔
嘉蘭長老教會
災後重建的部落永久屋
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東,尤其嘉蘭村更是有91戶民宅遭洪水沖毀,於2012年的時候完成設置陸續交屋,分為東側、西側、海棠三區,共建置了100餘棟,西側和海棠區永久屋由世界展望會支持設立,東側永久屋由紅十字會捐助設立。非常壯觀整齊漂亮,三區永久屋都有不同的裝飾,使得單調一致的社區頓時鮮活飽滿了起來。
▲八八水災家園重建永久屋紀念誌石碑
採用紅白相間的建築色系,有種來到歐洲田間小鎮的美感。
嘉蘭國小
嘉蘭國小成立歷史悠久,於1933 年成立,在當時為「蕃童教育所」,校園亦是展現出原住民民族的特色的地方,原有的建築物運用磁磚拼貼出原住民族的圖騰及人形紋,或以彩繪方式將原本呆板生硬的建築體,轉化富有文化氣息之風格。
原有的建築物運用磁磚拼貼出原住民族的圖騰及人形紋
排灣族人的頭飾
這片彩繪牆應該可以說是他們的時間牆,依據當時的時空背景彩繪出他們的故事(1970~2010)
移往紀念碑
根據耆老口述,部落內的ka-aluwan部落原居於知本溪流域,1939年日本政府強迫遷移的部落人口在當時政府的迫害下減少近半,主要突顯先民們遷徙部落的重要性。
部落的地標-天空步道
天空步道前身是作為拉冷冷和拉灣之間的聯絡道路,而重建的時候將它重新規畫為現在的天空步道。
都魯烏外鄭頭目家屋
在傳統文化裡,頭目具有管理與保護部落的責任,在頭目家四周、屋內,皆可處處看見百步蛇的圖騰、山豬牙,就可顯現其地位之崇高。
都魯烏外張頭目家屋
這一戶種植很多植栽並且懸掛小盆栽,牆面還有些許的圖騰
拉冷冷大橋
嘉蘭部落連接拉冷冷部落的重要橋樑,建立的目的在於解決部落於汛期間對外交通中斷而形成孤島的風。為新式提籃式鋼拱橋,翠綠色的外觀有如綠色的搖籃守護著族人回家的路。
部落石板屋巡禮
嘉蘭部落有幾棟經由古法動工完成的石板屋,除了可以看見早先原住民的智慧結晶之外,也是一種平常鮮少接觸的獨特體驗。
遵循古法搭建堆砌的陳家石板屋,已經非常有歷史了
隨處可見的部落彩繪壁畫
阿美族鼻笛演奏
豐年祭男女老少齊聚在一起跳舞
獵人刀彩繪
陶壺與連杯
推銷當地的特色-嘉蘭溫泉風景區
總之,這裡將一些過往原住民生活,透過生動圖案描繪在牆上喔。
部落還有很多面彩繪牆,就等你來發掘
聯絡部落的橋樑-拉灣橋
拉灣橋跨越太麻里溪,為連結金峰鄉嘉蘭部落及拉灣部落之聯絡橋樑,長170公尺,橋樑跨距15公尺,橋寬6.5公尺,橋墩數沉箱式的舊式水泥橋。
2009年莫拉克風災將拉灣橋沖毀,造成部落進出道路中斷,生活極為不便,顧由台灣縣政府向經濟部水利署爭取經費1.7億元辦理重建。考量太麻里溪中上游淤砂嚴重及配合河川治理計畫新設堤防線,橋寬為10公尺,並採用懸臂式工法的大跨距以增加洩洪量,外觀則為凸顯當地特色的景觀橋樑。工程於2011年10月21日開工,2013年2月完工通車。
拉灣橋夜景特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