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D:台東縣金峰鄉(IV)-賓茂村(335)
旅行日期:2018/02/11 (日)
賓茂村是由原本分布在金崙溪上游的「九汶」、「讀古梧」、「近黃」、「甲比澇」等四個排灣族部落遷徙下山後組成,當中最主要的是九汶社,社人的祖先來自屏東瑪家鄉的舊「射鹿」部落,約250年前由頭目率眾越過北大武溪抵達知本溪源頭,因為該地為卑南族獵場而繼續往南遷,最後在金崙溪上游的舊賓茂社開墾而居,地名「九汶」是排灣語「經常豐收,糧食堆積如山之地」的意思。光復後,因為遷村至平地區的關係,隸屬於金峰鄉行政區域;所在地周圍卻都是屬於太麻里鄉管轄(俗稱「外飛地」),金峰鄉與太麻里鄉重疊交錯,形成特殊的地理行政環境。
▲正興村與賓茂村同屬於金峰鄉的「外飛地」
社區入口意象1
社區入口意象2-婦女與勇士石雕
周遭遍佈田野的紅藜,當地除了小米之外另一個主要農作物
賓茂部落遷徙沿革碑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便於撫番,即將散居於南大武山麓各地族群,都集中於「都歷樂(djumuli)」和「讀古物(tjukuvulj)」兩大部落中合居,直到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為貫徹「山地人民生活改進」政策,於1952年間開始勸導並協助遷居各部落分批陸續遷徙至現居地。
本村落原本輔導遷徙至知本新園地區,因族中部份耆老擔憂距家園與獵場甚遠,故暫行滯留於現居地,後因地方仕紳與民意代表居中協調及奔走,始讓金崙村頭目及村長同意定居於現址-賓茂村。
PATAGILJ遊客中心
推動舊建築保存再利用的行動,由社區發展協會志工進行協助整建,逐步將老舊建築打造成特色小店,同時也作為社區遊客中心。
賓茂村聚會所
這處活動中心就是部落的聚會所、或叫「巴拉貫」,也常被原住民稱為「風雨廣場」。村裡的大小活動都常常在這裡舉辦,因此這裡就是凝聚部落向心力的地方。
入口的左右邊有兩位勇士扛著木頭,扛住「巴拉貫」象徵扛住「責任」,一個是責任,另一個是勇氣。告訴部落的年輕人要將部落的責任扛起來,將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裡面為部落祭典跳傳統舞蹈的圖騰
整個階梯與樑柱都有他們的特色圖騰
賓茂教會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週末都會來此做禮拜
排灣族特有的「頭目照護制度」
賓茂村的人口不多,全村大約有3百多人、1百多戶,但是在這麼一個小小的村莊,竟然有6個頭目,在排灣族存在所謂的社會照護制度,像是獵人上山打獵,獵品都要奉獻給頭目。農人的收成(小米、紅藜、樹豆)也都要給頭目,還有做了一潭酒也是要給頭目。而頭目身旁有青年保護他。你會想說怎麼頭目都可以享受那麼好康的,其實不然,這樣的意思就像是一般我們繳稅給政府就能夠享受建設與其他福利制度的意思。頭目會照護居民的生活起居,就連外地人要來部落造訪族人都是頭目將家裡面很好的東西來接待我的朋友,讓我做個面子諸如此類。如下兩張圖。
金峰鄉各村都有所謂的青年會文化,青年會的成員每逢部落裡面有婚喪喜慶活動,都要動員出力幫忙,每個部落青年都要加入,這是我們排灣族傳承已久的傳統,而加入青會的儀式也很特殊,就是打屁股。
獵人狩獵記
以前獵人要上山打獵的時候,比較常見的是三天、甚至一個禮拜以上。獵人出發之前,會請部落裡的巫師為他們祈福,從祈福之後開始一直到打獵結束,這段期間有諸多禁忌,其中之一就是全程都不能有人打噴嚏,如 打噴嚏的話會被趕下山去喔
獵人部隊上去時候,必定是一個人以上,其中有一位隨行者要揹弓箭、茶水、食物,因為獵人看到獵物的時候要拿出他的槍或者弓箭瞄準獵物,而隨行者身上都會有揹籠,並且手上會拿一根棍子,作用除了打草驚蛇之外,也可作為扛東西的用途,最主要的用途就是開槍或射箭的時候,當反撲的時候,獵人要向後退一步,而後面的人要勇敢的前進一步,將他的刺刀拔出來,插在棍子上面,立即變成「茅」,目的為抵制衝撞力,讓動物衝撞他的茅,以保護安全。
部落迎娶文化與百合花
賓茂村裡的人口,95%以上都是排灣族,然而特別的地方是,壁畫中的年輕人頭上別了一朵百合花,很可愛的是,排灣族的傳統文化當中,並沒有百合花這個元素。百合花戴在女孩子的頭上代表她純潔、溫柔、大方、青春可愛美麗,而戴在男孩子的頭上代表他很會獵山豬,一朵百合花代表獵五頭山豬,最多頭上配戴五朵。
慶祝豐年祭的壁畫
在石板屋裡面,老人悠閒自在的在抽煙斗,狗在隨側;而外面樹下有野生鹿
每一面牆都有代表他們背後的涵義,讓他們部落的文化可以讓更多人知道!
這是部落的百年古鐘,賓茂村在1952的時候,當時政府為了方便管理,讓我們部落從原先的兩處聚落,遷徙到離現在位置比較近的地方。這個鐘是從原本的舊部落跟著遷徙到現在的賓茂,從日據時期一直到現在。而右邊的圖騰,太陽、百步蛇、陶甕是排灣族最常看到的三樣東西,太陽代表他們的「神」,百步蛇代表「父親」,陶甕代表「母親」。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