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A:台東縣金峰鄉(I)-正興村(335)
旅行日期:2018/02/07 (三)
話說金峰鄉
本地舊稱為「虷仔崙」,這是譯自當地之阿美語,其意思為「雞母珠」,後來日據時期時,日人將「虷仔」,以日語中之同音字「金」代之,「崙」續用,而拼成「金崙」鄉之地名,後來又更改為金山鄉,因與台北縣金山鄉重疊,於是又改為現今之「金峰」鄉。
▲陶藝大街上金峰鄉全區地圖
正興村為金崙鄉的三處飛地之一,也是處於平地的部落。境內以排灣族與盧凱族為主。陶甕為排灣族與魯凱族傳統社會中的常見的生活器物,1995年起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此項傳統技藝,復興古甕製作、建立陶藝教室;現今村內「陶藝大街」,以在地原民藝術風格,將古老的部落傳說、生活習俗妝點著矮牆,此外每戶人家門口都有一塊陶板製成的可愛門牌,彰顯出原住民族生活與文化無處不融合的特色,時至今日已成為「陶甕的故鄉」。
陶藝大街
正興村有排灣與魯凱兩族混居的居民,多元文化造就正興村的「文創藝術街」,展現陶甕文化之美,並藉由造訪來更認識他們部落的特色。
裝置藝術:紋水-溫金鳥(Ljeljeng),生於1913年1月7日
排灣族「紋手」依據排灣族社會階級及家庭不同有特定的刺青紋路。一般青、少年年齡在15~16遂由頭目家族在「手腕」間上下處刺青,表示已成人,可以參加社會活動。
這個浮雕要呈現的就是傳承。通常魯凱、排灣族的男人會把傳家的一身好技術留給兒子,尤其是魯凱族以男為尊,這面牆上的浮雕表現的就是一位父親非常有耐心的鑽木取火,告訴孩子鑽木取火的重要性。
「結婚歡樂示意圖」陶板主要敘述的是排灣族、魯凱族未婚男女雙方透過盪鞦韆的儀式認識彼此以後,有意交往的兩方再經由訂婚的儀式和兩年的試煉之後,由雙方父母邀集族人,在眾人的見證下,未婚的女方盪鞦韆,而她未來的夫婿則會把他未來的妻子從鞦韆上背下來。
這面牆所展示的是我們族人在進行收穫慶典,慶祝小米豐收,族人們會在頭目家準備豐盛的酒餚,以手牽手舞蹈和吟唱等方式向上天祝禱,感謝祖靈又一年的眷顧。
菲的早餐店
正興長老教會
天主教正興宣報堂
外牆有一條彩色琉璃珠還有陶甕裝飾
拉灣工作坊
成立工作坊的主人為魯凱族人-麥承山先生(Kalasigane),來到這裡已經60年,麥先生自2003年自介達國小主任的工作退休後,覺得部落的陶藝這麼精湛,深怕會失傳,因此 就開始積極投入排灣族與魯凱族的陶藝創作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個小小的工作室,跟家裡庭外的一些甕的佈置,讓遊客能夠進來欣賞我們排灣、魯凱陶甕的文化,瞭解排灣、魯凱「甕」的社會意義。
白色這面牆所要呈現的就是排灣族、魯凱族舉辦結婚儀式時必須具備的物品
另一面牆呈現各種琉璃珠的樣式
介達國小
前身是日據時期的比魯公學校,成立於1912年,至今106年歷史,校園周遭景色優美,也和其他原住民小學一樣牆面有各式屬於部落特色的彩繪壁畫,適逢寒假期間平日可以進來學校一探究竟。
司令台與後方教學大樓
通學石版牆
介達國小下方的石版彩繪牆,繪製了部落遷移故事的完整過程以及排灣族、魯凱族的狩獵文化及祭儀。
祖先從屏東來義、瑪家、霧台等地,原本居住在美好的地方,後來因為邪靈入侵,使得族人生存受到威脅,因此攜家帶眷,離開屏東的舊居而翻山越嶺,越過大小鬼湖、南北大武山、搬遷到到台東,因當時的台東與花蓮同屬於台東直隸州,我們祖先的足跡曾經遠達台東池上,後來因為早晚溫度差的關係,族人又循著舊山路回到現在的金峰,在此地定居,因為這裡是眼睛看得到太陽升起的地方,族人覺得這裡適合生存,因此族人決定在這裡開墾、建立學校,讓小孩能夠在這裡就學,族人可以得到龐大的土地進行種植,也因為族人不斷的努力,造就了部落繁榮的地景,讓他們找到後代可以安生立命之地。
霎時客棧
提供手工藝品展售還有當地居民傳統技藝研習的地方,因為來的時候沒開所以就大概介紹一點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