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C:台東縣達仁鄉-安朔村(337)
旅行日期:2018/02/13 (二)
達仁鄉於日據時代原屬於台東郡蕃地,劃歸於大武庄之行政管制區,台灣光復後,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台東縣政府,為便利照顧原住民,在全省有原住民之縣份,按照族群關係、生活背景等因素,特設原日據時代蕃地為山地行政管制區,並在區內成立山地鄉,本鄉因此於1946年從大武鄉行政區劃分誕生。
1952年設置大谷、紹家、土坂、安朔等五個村。位於特偏之大谷、紹家兩村分別遷入森永、新化兩村現址,又於1954年南田村從安朔村行政區域劃分獨立治理,現制的六個村乃為本鄉沿革之緣由。
▲台9線442.5K處到達大武/達仁鄉界
達仁鄉公所
安朔村有台九線貫穿,交通方便,鄉公所、衛生所、郵局及警察局等機構設立於此,使安朔成為達仁鄉之行政中心。
達仁鄉立圖書館與旅遊服務中心
產業推廣中心
達仁長老教會
安朔村入口
又稱為「阿朗壹部落」,面積約五十平方公里,現址原為排灣族大龜文王國阿朗壹部落傳統領域,日據時期於此設阿塱衛駐在所,並於1933年建立阿塱衛社。其後,又有根也然社、內麻里巴社、中麻里巴社的排灣族人陸續遷入此地,於1947元依其語音簡稱「安朗」村,後因筆誤而成「安朔」村。
安朔村的生活圈分兩處,兩地相距約二公里;前者位於安朔溪中游左岸河階 (一鄰至八鄰)之右方斜坡地,居民大都為來自屏東縣獅子鄉之排灣族;一處位於安朔溪下游沖積扇平地(九鄰至十四鄰),臨南迴公路,此為新興的部落居民來自各地,有台灣西部及大陸來的漢族,有來自新化、森永、南田及原安朔村落等排灣族,人口結構相當多元。
安朔部落地圖導覽
教學大樓除了階梯有彩繪外,教室外牆也有彩繪圖騰
狩獵刀
琉璃珠
獵到山豬扛回部落
學校有設「原住民族資訊教室」
籃球場
排灣族的勇士與婦女,還有隨側的狗與山豬
今年2018年
安朔村集會所
部落的很多活動都在這裡舉辦
主台上,兩側圖騰畫像特別有威嚴,彷彿監視進入者的一舉一動
原住民傳統小米吊飾
小米(hafay)又稱「粟」,有大粟、小粟之分,大粟稱為「粱」,小粟稱為「粟」。早年臺灣為原住民的主食,就好似「大地之母」供給旅人們溫飽,對原住民的重要性可從各族群的祭典中看出。在各族祭典中,都會出現紮束的小米,甚至做成小米酒、A Bai等,以展現祭典神聖與該民族的重視。
在部落的小米田中,成熟的金黃粒穗,彎腰低頭,隨風搖曳,阿美族語「巴奈」(panay),即是美麗、豐收的小米穗之意。將小米純手工製作成吊飾,有「穗穗平安」祈福之意。
阿露伊教會
安朔玫瑰聖母堂
聖母瑪利亞與兩位天使竹編的木屋
太陽升起
房屋與周圍零星有畫作呈現
安朔村辦公處
達仁商店,這棟是日據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目前已經沒有住人了
部落後方的鳳梨田景色
過了安朔溪之後就正式進入森永部落,沿著這條高架道路繼續往前邁進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