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8B:東濱騎步走(02)-東河鄉都蘭村(341)

旅行日期:2018/08/08 ()
到達東河鄉界

新蘭漁港&(位於149.5K附近)
漁港周圍海岸淺灘巨石遍佈,無天然隱蔽地形,亦缺乏港灣地勢之優勢,興建之初其實不利於建港,發產至今港區內僅有少戶人家及數艘膠筏,然正因其人煙較一般觀光魚港稀少許多,加上當地民風純樸,更顯新蘭漁港清新脫俗的特別,甚至沒有漁港中常見的魚腥味與柴油味,更是一處秘境。
防波堤防上有馬賽克拼貼的圖樣,呈現出漁港的熱情
矗立在岸邊的紅色燈塔,為夜歸的漁船提供靠岸的方向指引
釣客在一邊撐傘一邊釣魚,同樣也是在享受這裡寧靜的氛圍。
清澈的海水真想要跳下去游泳的衝動
珊瑚礁岩
漁港後頭的山景

加母子灣
這裡是阿美族人每年海祭的場所,也是族人舉辦各項婚喪喜慶儀式的地方,而加母子灣名稱是取自於阿美族語kamod,原義就是抓取、獲得之意,代表此地的海洋生物是最容易獲取,視為祖先留下的神聖場域。
旁邊較不顯眼的建築物,裡面已殘破不堪,但上面有些塗鴉
東河.都蘭村
都蘭部落'Atolan是阿美族語「一堆石頭」的意思,其源由是當初阿美族人在此開墾,從田地裡挖掘出許多石頭,會將之堆成一堆一堆的,因發音的關係而叫做都蘭。據口述記載及文史考證,繩紋紅陶時期已有阿美族在當時稱為基卡拉山(Gegalasan)的都蘭生活。後期改稱阿度蘭(Edoulan),意為石頭堆積或地震頻繁之意。此地又被認為是阿美族的發源地。

在海岸山脈的山麓上,背倚著阿美族的聖地都蘭山,面俯遼闊無際的太平洋,山與海的韻律,搓揉出都蘭部落特有的風俗民情。
五顏六色的彩繪屋,為都蘭長酋文物館
都蘭書包由來
2009年時,因為前總統夫人周美青女士買了都蘭國小的小書包,後返回台北送女兒回美國時背著這個書包後,被政治反對者以「賭爛」諧音而暴紅,當時不滿馬政府施政的人民,於是就用諧音「賭爛」來表示不滿。因此一夕間暴紅,供不應求,也使得都蘭村的名聲不逕而走。

都蘭天主堂
這棟為白冷會傅義修士所設計、監造的40座教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他在台灣設計的最後一間教堂,簡約,搭配磨石子的外牆,成為都蘭山下最顯眼的地標。仿船型的設計,在寧靜的都蘭村落裡,十分吸引旅人的目光。
明亮潔淨的空間,感受到一種格外溫暖的氣息,來這裡不妨放鬆心情,與神做個禱告,讓心裏可以從天父那裏得到平安的祝福!
 教堂四周採光佳,拍起來非常的明亮,更清楚內部的樣貌
都蘭遺址公園
海岸山脈兩側有多處地點出土經人工打製的岩棺與石壁等大型遺物,因為在台東麒麟首次進行正式考古發掘,故稱「麒麟文化」或「巨石文化」,1988年政府列為三級古蹟
先前往石棺再到石壁區
都蘭岩棺為直接在大型岩塊雕鑿出長方形的凹槽,東北角處帶有一穿孔,從凹槽表面可觀察到一些加工製造的過程,推測岩棺主要的功用應該是用來儲水的容器或者與宗教儀式有關的用途。
接著再前往石壁
石壁為最顯著的巨石文化代表,其功能推測與祭祀有關,大多是整塊凝灰岩驚人工雕鑿加工而成。
都蘭石壁()
都蘭石壁(),形體像懷孕婦女,當地人稱為「孕婦石」,是三者中最具特色的。
都蘭石壁()
月光小棧(146.615K)
月光小棧位於都蘭山麓,面相遼闊之太平洋,附近林相悠美視野遼闊,配合月光小棧建築造型典雅樸實,眺望湛藍的太平洋左岸,伴隨著婆娑樹影的咖啡香,這裡充滿創作及文化的氣息;這裡前身為土地銀行都蘭林場行政中心。

2003年為發展觀光,一樓由藝文團隊經營,作為藝術家展演空間,不定期舉辦動、靜態的人文展演活動

 前面觀景台可以眺望東海岸景色還有下方的都蘭聚落
旁邊有一棟傳統的部落屋
《A’tol / Atoll / Atall》/梅田哲也
作者創作時擅長從周圍環境得到靈感進行創作的他,在土砂堆積的這裡挖了一個洞,在將石頭鋪進去,創造出一個地下空間。在圓柱狀的空間中再鋪一些石頭,然後把一個甕上下顛倒固定在裡面。應用日本自古以來「水琴窟」的原理,大顆水珠會不規則的落下,其聲響會因站立的位置不同而改變。然而他創作過程,也恰好呼應都蘭阿美族地名「Atolan」的由來就是「石頭堆砌的地方」,翻成英文時「Atoll」則是「環狀的小島」之意。第三個名稱「Atall」有「At/all」、「完全沒有」的意思。

都蘭國小

 校園周遭環境與山景
馬賽克拼貼畫,下面為阿美族男女的圖畫
部落老人與青少年聚會所
 洛恩米薩克簡餐店
 佈滿綠色植物的綠建築

都蘭奇景-水往上流
前身為都蘭部落的阿美族人在1870年灌溉農田而開闢的水圳,現又名為「都蘭四號圳」。該水圳可說是都蘭部落族人的共同生活記憶,不僅是阿美族青少年成年禮訓練基地之一,也是族人在夜裡溯溪採集食物或排水的重要據點;後來人們遠觀此水圳,發現水流順著斜坡往上流,此奇觀就口耳相傳,聲名遠播,成為現今的觀光景點之一。

都蘭灣
臨花東海岸公路旁,因係弧形海灣,景觀優美,且海岸石階地形受海水長期侵蝕,形成落差近三十公尺斷崖,從公路望去、相當壯觀。
午後雲層非常厚,隨時都有下雨的可能,不過還能看到兩側弧形海灣的樣貌,一望無際的山海景致令人著迷
 耳邊不時的傳來海濤聲,很放鬆
 遠遠的看到兩個釣客在等待魚上鉤

達麓岸部落屋
園區均充滿阿美族特色的屋居
主打阿美族風味餐,在風景怡人的海邊享用風味美食,充滿度假的情調。採團體預約方式。
 茅草涼亭
 旁邊有步道可以邊走邊欣賞景色
 全景的海灣景色

都蘭糖廠
前身為東台兩合公司,由高雄人陳水盤、陳傳兄弟創立。根據地方耆老,這間糖廠有七十年以上的歷史。二戰期間受到美軍轟炸而停止生產。直到1950年代末期新竹人黃木水先生率領家族勘查都蘭糖廠,黃木水先生以其豐富的紅糖製造經驗以及此地有利於生產蔗糖的條件(ex氣候、土壤及質樸勤勞的人力),毅然投入鉅資買下荒廢的工廠加以重建。同時也獲得地方政府及仕紳的支持,使初期原料甘蔗的推廣得以順利的進行。甘蔗種植區涵蓋整個東河、成功部分地區,幅員遼闊。工廠1961年開工,當時台灣紅糖生產皆為民間糖廠,國營的台糖公司主要生產砂糖或白糖,經過數年不斷努力,使得紅糖產量逐年成長。1976~1977年之間,甘蔗壓榨量達到5600萬公斤之高峰,躍升為全國紅糖產量第一的製糖工廠。其所出產的紅糖主要外銷日本,因為品質良好,風格特殊,為日籍消費者喜愛。但好景不常,至1980年代時,因為工資大幅上漲,使得農村勞力嚴重流失,使得很多民營糖廠紛紛關廠歇業。都蘭糖廠直到1990年認知到大環境的困難,隔年糖廠全面停止生產,從此關閉糖廠。

2002年將糖廠建築列為縣定古蹟後,廠方與藝術工作者與台東縣政府文化局要將糖廠內部空間活化轉型成文創基地,將以前宿舍整理成民宿空間,如今糖廠重現當年的旺盛力,致力於推廣在地文化與保存台灣東部近代發展足跡之歷史見證,昔日廠區已經成為藝文工作者的創作基地。
廠區行政辦公室及民宿(原廠長宿舍及招待所)
混泥土建築,目前由新東公司自營

原廠區行政辦公室
建築因年代久遠,建築本體樑柱基座日漸腐壞,房屋日漸傾斜、拉扯屋頂導致漏水。現任老闆接手後,積極翻修有倒塌之虞的建築本體,並且重新構思老建築的新方向;於2014年底重新開張後,重現過去日治時期的骨架結構,結合在地藝術家協助設計外,成立以「黑糖」為主題概念的餐廳。
裡面為日式復古的裝飾
店內餐飲提供中式餐點與飲品、點心、伴手禮,不定時也會有藝文活動,請音樂創作者來此地露天演出,讓大家感受老屋裡的創新氛圍。

野鏡頭藝術展示區
 期更換藝術主題與展出,透過鏡頭介紹台東的動植物
煙囪下風味美食館
這一棟充滿原民風格的彩繪
好的擺文創藝術小店
正門旁的彩繪牆顏別有一番藝術風味,看來只有設計者才知道這面牆所要傳達的訊息吧

糖廠倉庫
現在成了木雕工作室與戲劇排練場與藝術展示空間
原本閒置的二倉,也轉化成作品展覽區,展示藝術家的裝置藝術品、繪畫、編織、攝影等創作作品
《美麗的陷阱-玫瑰蔓延》/魯碧.司瓦那
花開綻放如百合花的結構型式,以穿透擴散及吸納匯集的井口意象,並在結構上以大量體的網狀編織堆疊蔓延。創作者透過編織生命之花,將祝福的意念隨著雙手的撫觸編程,將情感流動傳遞,也為親友、環境、土地給予祝福與祈許,期盼觀者引頸入境,讓觀者漫賞遊移之際,投冀願望,為自己與親友,甚至為地球公民大地母親,或為受苦受難的人…以許願字籤將祝福與願望懸吊於網格上,匯集正向的能量,接納與釋放。
我們應該秉除歧見,共同修補過去曾存在的傷痛,讓我們合一,為新時代手牽手勇敢面對所有挑戰,並共同創造一個美好幸福和諧的未來。
儘管外觀已經老舊,但裡面可是已經開始蛻變,不但活化了建物也散發出濃厚的人文氣息
廣場前的稻草屋,兩旁為原住民人形雕像
製糖工廠
昔日製糖的設備器具
日式宿舍區
舊有地磅站改造的「都蘭小房子」,提供輕食服務,今天無營業
警衛亭改裝的小店「田口山居食酒」,提供無國界料理,也提供衝浪、住宿等服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