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9A:東濱騎步走(04)-成功鎮小馬部落、東管處、都歷部落、八嗡嗡自行車道(342)
小馬部落簡介(台11線128K處):
位於馬武窟溪出海口北端,是個緊鄰著海岸山脈、依傍著太平洋的阿美族聚落。馬武窟溪的阿美族語古名Maloalong,因為溪流出海口的淡水海水交界處漁獲豐富,鄰近部落男人天天都要到溪邊、海邊撒八卦網。當東河部落人口越來越多,生活與耕作空間越來越不夠,漸漸有族人越過馬武窟溪,在溪北邊山腳下平緩的坡地上開墾、耕作進而定居,形成新的聚落。於是為了區分,馬武窟溪南邊部落被稱為「大馬」,溪北邊分出來新聚落被稱為「小馬」。
小馬隧道
1932年所建,隧道寬約3.5公尺,高約3.75公尺,長度約230公尺,除兩端在二戰後整修,塗以水泥外,其餘均保留人工開鑿痕跡。
隧道外面的周遭景色
小馬天主堂(小馬聖尼克老天主堂)
這棟與都蘭天主堂一樣為白冷會建築的代表作品,該教堂最早可溯及白冷會荷蘭籍姚秉彝神父在當地開始的傳教事業。1954年姚神父在小馬部落傳道翻譯員張明祥家設置傳道所,不久鄰近陳家因頻出事故,便請姚神父將傳道所移至其家中。1956年曹經五神父接替姚神父工作時,因信徒日漸增加,再度搬遷,並在信徒協力下,以稻草和木材搭建起臨時性的教堂。
1961年瑞士籍白冷會神父池作基來東河堂區,負責當地宣教工作。1967年小馬部落教友日增,池神父先向縣政府買公有地,隔年開始籌建教堂。於是由傳義修士設計,營建經費由池神父向國外募款,部份由當地教友變賣稻穀合力興建,1968年教堂落成,祝聖啟用,由花蓮教區的首任主教費聲遠神父祝聖,稱「天主教小馬聖尼各老堂」。 於2005年9月29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建築形式為錐形屋頂(斗笠屋頂)與牆面之間留下許多窗孔的位置,得以讓大量的自然光源照射在祭壇四周,營造出神聖而莊嚴的氣氛;外觀上最特殊的是使用扶壁(buttress),在承受屋頂重力的主牆外設置的臂狀結構,以分散屋頂的壓力,外牆使用自然石板,不規則的線條宛如真石砌成
祭壇中間為耶穌受難十字架,兩側使用彩色玻璃,由傳義修士設計,外觀上最特殊的是使用扶壁,而祭壇後方使用東部盛產的大理石做壁畫裝飾,充分反應傳義修士就地取材的嘗試。
寬敞明亮的天主教堂
教堂四周牆壁掛有原住民風格的木雕圖,說明耶穌受難與復活的過程。此外教堂擺設融入當地阿美族風格的木雕。
聖母瑪利亞神職人員與信徒的墓地。
《停駐‧休息的地方 Bahanhannan》/達鳳‧旮赫地
以「詩意的居住」為主題,以喚起人們對居住的土地與環境的一種敬禮,以「海馬」的安靜形象,佇立在看似無關卻實則相關的自然地景,以大自然最質樸的素材為打鹿岸「停駐‧休息的地方」不用贅述或太多吵雜,如同飄洋過海來的神父,默默付出並永遠停駐於此,讓心靈得一處休息之所,是作者對這個動人的故事的創作發想之印象與初衷。
繼續往北走
東部國家風景區管理區-都歷遊客中心
東管處本部園區坐山面海,全區佔地20公頃
戶外草坪與木棧步可以眺望太平洋景色
遊客中心大廳
遊客大廳左側的幾米彩繪牆
介紹東海岸旅遊景點資訊
利用感應裝置的方式與遊客互動
《瓶裝海洋2118》/喬治‧努庫
創作者使用全球的海洋廢棄物做為媒材,將南島語族的古老符號與全球共通的當代經驗並置,創造出一個「漂流於歷史與未來之間」的當代寓言與預言;這是一個儀式性的╱人工感的深海場景中,這些塑料構成的海中生物和聖殿,彷彿自成一個人類一手造成卻已無法生活其中的未來世界。以文明的排泄物創造了當代的視覺語彙,詮釋海洋文化流動的延展性,也對人類文明以光速悖離土地、海洋之當代處境提出深刻的警語。
阿美族民俗中心
以傳統祭屋、家屋呈現部落風貌,不僅延續傳統技藝與生活智慧,還可聆賞澎湃的阿美族歌謠。以敲打樂演繹傳統文化,並以阿美族婚禮中,女子招贅時報喜的竹鐘(Kakeng)為團名的「旮亙樂團」,花費查考文獻並請教耆老,回復製作鼻笛、竹筒琴等傳統竹木樂器,重現佚失數十年的好聲音。
展示在園區的部落屋為仿造花蓮縣太巴塱社的祭司住家搭建,可看出阿美族特有的居住文化。在建築材料方面,傳統家屋多以茅草為頂、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室內有籐製編繞的高架連床。一般家屋通常居住十多年後就需拆除重建,屋頂上的茅草則每年需要增補,每隔3~4年則需要全部重新更換。
戶外表演廣場,及大型表演看台,可供上千人同時觀看表演,是東海岸舉辦大型活動的主要場地之一。
射箭靶場(體驗區)
周遭重巒疊嶂的山岳景色
拍照時可以來個台灣黑熊熊抱一下XD
《最強大的溫柔》/哈拿‧葛琉
創作者以蘭嶼達悟族婦女的「甩髮舞」為靈感,設計了這件作品,而「甩髮舞」是達悟船祭中,婦女以身體的律動將長長的髮絲來回拋向空中,為祈求並牽引海上捕魚的男人們能平安豐收歸來的儀式之舞。風中翻飛的髮絲,在藝術家眼中象徵著小島最溫柔而強大的力量,這是一件向女性強韌而溫柔的力量致敬之作,也透過作品重新思考如颱風這樣強大的自然力量,如何在考驗中孕育了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文化。
《公元5390年的凝望》/眼蟲計畫(焦聖偉+呂沐仁)
台灣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島嶼,又被稱為夏至島。我們從小被教導北回歸線是恆常不變的,事實上受地球自轉與遶太陽公轉運動的影響,北回歸線正以每年約14.4公尺的幅度不斷往南移動,抵達最難點後再回頭往北移動,一次南北移動的循環大概有180公里距離,歷時約37158年,因此推算出約5390年的北回歸線將抵達台東都歷。此刻的我們無法迎接三千年後北回歸線抵達台東的那一刻,但正因如此才富有超越時空的想像,創作者想聚焦的是對這片土地的關懷,等待三千年的時刻,我們與土地的關係是否有更好的相處方式?千年的淘洗之後,又有多少自然的改變?因此借用山林之間的台灣黑熊與紅頭綠鳩,作為這想像的引路人,兩者都是瀕臨滅絕的台灣特有種,除了呼應都歷東管處原本的阿美族地名「嘎都瑪樣」外,也深切的期望牠們能維持強大生命力,繼續生存在這塊土地上,成為人類察覺自我與生態的最佳證明。
《等候
漂流》/黃志偉
作品使用漂流木、鋼筋水泥基座的材質,其造形型態外框保留著木材的原型樣貌,組構成象徵南來北往的海流、車流與人流,而其內部則施以垂直水平的幾何線條來建構,讓自然與人工的內外在紋理在此遭遇,即使漂流木不再漂流,其存在的本質即是土地變遷最忠實的見證,也意味者在此交會的瞬間凝視未來的路!
都歷部落(台11線124K處)
亦記為「都律」,阿美語Torik,是將東西綁好固定,或編織的意思。本來都歷社址位於西側的山麓地帶,今部落所在的省道台11號公路旁只有幾戶人家;1970年代才因交通之便而陸續自山麓遷到省道旁。
都歷部落以擅長編製器物著稱,「月桃」是都歷部落的生命之一,部落婦女們使用月桃葉編織出的產品之外也提供使用月桃其他部位做成的月桃花醬與月桃草鹽。
部落活動中心
都歷神社
神社是過去東海岸部落的第一間神社,在日據時期推行皇民化政策,要求族人祭拜天皇,並在神社內舉行各項的慶典,光復後神社便荒廢,至今神社已損毀,僅留下鎮座遺跡於田中。2006年在神社鎮座遺跡上新架設一個小型的祠祀,但內部並無供奉任何神祉。
在此,都歷神社除了為日據時期日本人在東部治理的證明,也是作為1911年「麻荖漏事件」的證明。日據時期,部落對於日本的專制統治,早已不滿並伺機起義反抗,1911年7月25日都歷派出頭目忿言抗爭,「福間」恕而擊其頭。結果引起都歷設頭目「阿珊」和其他頭目將「福間」扭出派出所殺死,而爆發了阿美族英勇起義抗日的「麻荖漏事件」。期間日軍砲擊都歷社,社內房屋、糧倉都被燒光,相傳都歷社不願屈服,先將老幼婦孺疏散到深山,能戰之勇士則在原居地「卡都麥樣」(現東管處),居高臨下加強防禦,嚴陣以待。其後瑪蘭社大頭目「郭拉斯.馬亨亨」,抱病前來調停。8月10日在他的勸說下,阿美族才願意自藏匿處出來繳械,整個事件歷時四十八天結束。
都歷天主堂
這棟天主堂也是傅義修士設計的教堂,與前面介紹的「小馬天主堂」相同的地方是外觀是八角型屋頂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不同的地方在於都歷天主堂不是錐形的屋頂,外牆大部分維持洗石子外觀,正面部分以大理石拼貼方式呈現。儘管如此,傅義修士巧妙的加入鋼鐵元素,在屋頂正前方,以鋼鐵幾何圖形撐起十字架,在周遭青山白雲相互輝映下,散發出一種聖潔的光芒。
教堂旁邊的聖母瑪麗亞雕像於1949年8月5日設教
接著來到傳統屋區走訪
由竹子、茅草及檳榔樹幹搭建的屋房及涼亭,極具傳統原民空間特色
隨風搖曳的椰子樹,與全片幅的藍色太平洋輝映,走在石塊路上,彷彿通往海島國家的祕境。
八嗡嗡自行車道沿途景色
前身為海岸公路舊線,全長3.55公里,整條自行車道都是瀝青混凝土路面。沿海而行,新路彷彿就在山丘之上,實際騎乘,彷彿有騎在海面上的錯覺。阿美族人稱為「八嗡嗡」,表示哭泣感動的意思。
景觀涼亭與海距離不到10公尺的距離,當你在涼亭可以直探海水的冰涼
這條是單車族的秘境天堂,但是騎了許久卻只有屈指可數的車輛經過
水碧山青的美景一覽無遺,可以遠眺知名的景點「三仙台」,如果天氣再好一點,就能看得更清楚!
偶爾也能看到有幾頭牛隻正在休息、吃草的景象
嘉平和平之后堂
創立於1962年7月30日,1971年修建
麒麟部落
麒麟是阿美語Ciliksiz(或Ciliksay)的近音譯,為「蚊子很多」或「蚊子咬」之意。由於麒麟附近竹林茂密,蚊子容易孳生,故稱之。裡面還有新時器時代晚期的麒麟文化(又稱巨石文化)的史前遺址而聞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東美中會
麒麟天主堂(目前已經沒在運作的教堂)
接著就往成功鎮街區前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