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9B:東濱騎步走(05)-成功鎮街區~界橋風景區(342)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功教會
往成功街區的路上意外發現左側有一處處潔白高聳的鐘樓式教堂,宛如一座城堡般矗立著。兩側塔頂天使吹響著喇叭,門前駐足著即將展翅象徵和平的鴿子,建築整體都是潔白顏色,唯一只有塔上的十字架是紅色,我在想應該是耶穌利用他身上的寶血洗清我們的罪孽,這是拯救的記號。
從側面看天主堂更能感受到教堂的莊觀的模樣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大同路1-6
成功鎮公所
「我在成功,成功在我!」,前鎮長立的石碑
成功鎮街區
 街區還留有零星的老建築
昔日的啟文堂文具店,山牆還有花卉雕飾圖案

防空警報台
這塔台是台東目前僅存的一座警報台,在二戰末期至國共戰爭初期,作為東海岸防空警報系統樞紐,守護著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

這個警報器見證空襲歷史。國共戰爭結束後,就當作防空演習的警報器,警報聲可以傳達數公里,1964年改建,1983年成功分局大樓興建後,民防系統納入警方,警報器也跟著設在分局內。目前警報系統除了防空演習發警報外,碰到火災或是災難時,也會利用警報動員全村滅火、守望相助、或是緊急逃難。
塔柱上斗大的字,一邊寫著「有備無患」;一邊寫著「居安思危」
 從上方可以眺望太平洋與成功鎮街區的民宅

眺港二手書店
建於1932年,一開始為新港支廳長菅宮勝太郎的居所,當年雖接獲上級調職命令,但不願離開新港,決定辭職並在自己奉獻大半輩子的漁村過完下半生,直到死後也是葬在成功商水學校,可見他熱愛這塊土地光復後,1946年由高端立醫師(長老教會信徒)價購,設置高安醫院,並增建候診室。同年高篤行牧師來到新港,召集信徒,利用醫院候診室做禮拜,重建新港教會(前身為石雨傘教會,花東地區第一所教會)。1995年高安醫院休業,1997年由新港教會購得,改設為新港教會紀念館。

醫院歇業後由新港教會接手,建築因為歷史悠久,加上多次遭受颱風摧殘,木造架構也逐漸不堪負荷,2014年開始由教會陸續整修,並且活化空間,展開一系列的再生計畫。
書店名「眺港」之意,取自於菅宮勝太郎總是在二樓陽台眺望自己一手所建之新港漁港,紀念這位於任內完成市區重整、港口興建的功臣。
 建築形式為和洋式建築,西洋風格的門廊石柱為日據後期的產物
高安醫院昔日的營業牌照
高安醫院的內部並未有太多的改變,都留有當時醫院當時的診間、掛號櫃台,現在則做為書店
過去高醫生診療的地方
 二樓的和室空間非常寬敞,儘管已經經過了近百年的歷史整體格局還是和日據時期差不多
牆壁張貼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不但與這棟老房子也是整個成功鎮地區的輝煌歷史見證。
走在這間老屋彷彿自己走在歷史廊道上,老屋試著要傳達更多的歷史訊息給我。
老屋是承載城市記憶的重要符號,也是夢想的基地;2015年展開歷史建築夢想計畫「心驛耕新」,希望讓社會大眾認識這棟見證了在地政治、醫療、宗教發展史的老屋,並藉此募集修繕經費,在新港這塊土地灑種耕耘。
除了介紹歷史的展覽外,還有琳瑯滿目的藏書,希望藉由閱讀能夠培養當地的藝文氣息,也讓小朋友能夠少接觸3C產品,擁抱書籍使兒童進入快樂的異想世界;此外你喜歡的話也可以購買書籍回家,並且自己投錢,為無人商店的經營模式。
 還有提供文創小物的選擇,藉此傳達他們的理念

社團的活動剪影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港教會
位於眺港書店的旁邊,1947年設教,這棟教堂是白冷會傅義修士設計而成
 這裡也是當地小朋友的閱讀基地
外面有小朋友喜歡的蹺蹺板,使用輪胎與木板做成的,很新奇唷
 外面有個蠻特別的設施,是連結後方的不銹鋼鍋盤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中山東路59號
新港漁港
又名「成功漁港,屬第二級漁港,由於背山面海且擁有天然海灣地形,1908年台灣總督府在考察台灣東部後,提出在成功鎮建港之想法並於1929年正式動工、1932年完工。1941年開闢內港並於1954年升格為省內港,在1988年進行為期八年的擴建工程,後於1996年完工並成為東台灣最大漁港。以各式海產及柴魚聞名。
此外,每年3月底至6月是漁產最豐盛的季節,每到傍晚漁船返港之際就是當地最熱鬧的時刻;而每年10月東北季風強烈來襲之際,成群的旗魚浮出海面相當壯觀,除了柴魚外,旗魚也是主要漁獲之一。


成功鎮濱海公園
入口的中央廣場
位於成功港口北方約一公里處,這裡原本為垃圾掩埋場,鎮公所後期便改建海濱公園,公園除了可以聽聽浪聲吹吹海風,更可享受戲水之樂,並且欣賞三仙台及石雨傘的自然風光喔
11111K

每年的稻草節,時逢一期稻作收割,成功鎮公所與農民契作,手工收成留下大批完整稻草,將由各部落、國小創作各種稻草藝術品,作品融合在地風格,展現地方特色與活力,也成為暑假觀光亮點,期望透過稻草人作品及裝置藝術,能讓台11111公里處發展成拍照打卡的熱門景點。
 原住民稻草人
 利用稻草做的巨型傘
 除了利用稻草編織成各種型體外,也幫他們裝飾、戴帽子、手套、穿鞋子,變身成一位小農夫。
三仙隧道

三仙台風景區在另一篇文章會詳細介紹,點我進入三仙台風景區

白守蓮部落
位於三仙台北側,是一處很純樸的阿美族部落。比西里岸Pisirian是阿美族語,有「放羊」的意思,這是部落原來的名稱。部落原本是在現址後面的山坡上,在1947年受颱風侵襲,嚴重損毀部落,所以遷移到山腳下的海邊定居。
位於濱海園區可以看到多多少少的裝置藝術品,當你在走訪的過程中在巷弄裏面能夠找到
這一隻使用漂流木做的鹿
旁邊還有成群結隊的鹿隻,均為彩繪鹿


從這裡可以看到剛剛經過的三仙台大橋與其風景區
幾米張開雙臂歡迎大家的到來
黃色的牆上有一片充滿童趣的插畫,一群小朋友在玩耍遊樂的畫面,水還能從屋裡的水管流向水溝裡頭,很有意思呢。
幾米裡面的小女孩正跟著馬戲團的大象前進探險
聖母利祿堂
成立於1961年,為部落最早的教堂,那時部落的生活並不富裕,傳教士常發放民間救濟品給居民們,只要禮拜結束就能領到麵粉或衣服等物資,奠定了此處宗教信仰的觀念。
小巷的入口有一棟橘紅相間的平房,那是「羅馬藝大」青年民宿,上面有鹿在奔跑的圖案

美山驛站
驛站兩側依山傍海處,每年春季有成功鎮農會舉辦之成功花海,美麗的各色花朵搭配創意的漂流木裝置藝術,讓行經東海岸的遊客們又多一處賞玩的景點,並且設有三層樓高之觀景涼亭,從涼亭上可眺望不同角度之三仙台景觀。
春天才有花海,現在沒有,不過前方的景色還不錯
與成功鎮農會展售中心位於同一處


黃色小鴨
彩色涼亭
以漂流木打造三隻羊匹還有前方的牛車等裝置藝術
去年過年打造出一隻使用漂流木拼湊而成的公雞

成廣澳地景-廣恆發商號(台11線107.5K)
成廣澳又稱小港,是天然的深水港灣,開發時間早於「新港」,相傳明末便有漢人來此經商,據說有港澳地區的漢人稱此港灣「澳仔」,且其地形一如蟹螯般圍抱海灣,故此又名「蟳廣澳」。
廣恆發商號為「巴洛克式」三拱式牌樓,係屏東內埔人溫泰坤移居成功時經營雜貨業務所建,藉由此處天然港口地利之便,以海運的方式將各式民生物資運送到成廣澳港口,提供罐頭、麵條、布料等必需品,是早期花東海岸線上唯一的大盤商。而東部最早開發係以成功最早,故此遺址為東部早期開發見証遺跡。1996年因公路拓寬而破壞了北側的牌樓,現雖僅存三分之一的斷垣殘壁,仍能嗅出疇昔繁華熾盛的商業榮景,為東海岸歷史人文發展的重要見證。 在當年而言,其建築式樣、氣派,所耗費的財力甚為難得,對後山的歷史或人文係最重要的見證,現今遺留的斷垣殘壁引人發思古之情懷。

石傘澳風景區(台11線104K附近)
長達1公里的海岬由海岸延伸至海中,屬於石灰石隆起的海蝕地形。海岬岸上原有數隻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目前只剩一隻獨立,看起來像一把雨傘,因而被稱為石雨傘。
其實石雨傘是一種平衡岩,由上下兩塊岩石堆疊而成,上方是較堅硬的珊瑚礁岩,下方則是較軟的礫岩,受到長年的風雨侵蝕,再加上兩邊岩石的堅硬度不同,侵蝕的程度也不同,形成下細上寬的模樣,看起來像一把撐開的傘。
周遭的景色非常棒,海風吹來加上眼前的景色讓人眼開眉展唷
坐在這裡稍微休息一回兒就出發

東台灣百年設教紀念碑
東部地區因高山阻隔使得發展落後於西部地區,始於1877年有屏東阿里港基督徒張源春遷居台東成廣澳,住在酋長家中,該酋長喚氣喘病,久受其苦,長期仰賴吸食鴉片苟活,經張氏憑信心以祈禱之清水治癒,酋長遂歸正信主。類此神基復現數次,終於當時四十戶人家歸信主。因此當時就設立石雨傘教會,東部地區福音種子就在此萌芽發展。

日後張氏遷居深山,福音也隨之越過海洋山脈而傳至石碑(今花蓮縣富里鄉)、觀音山一帶,此後在1879年派遣傳教士胡古先生前來牧會四個月,為東台灣第一位傳教士。18814月初,英籍宣教士巴克禮博士由西部乘船至成廣澳一帶訪問教會,並主持聖禮典。教會綿延至今,歷代的傳教士鍥而不捨的傳播福音種子,成果豐碩,緬懷過去展望未來,於1977年立碑紀念。

男人石
在石雨傘風景區的附近,有一顆高約18公尺,寬約15公尺的石灰岩巨石,遠看狀似男人的陽具,當地俗稱為「男人石」,日治時期時則稱為「靈陽岩」。 

據說當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在三仙台修行時,有對男女於三仙台幽會被呂洞賓撞見,呂洞賓怒而揮劍砍飛這對男女,男的成為男人石,女的就成為八仙洞,為周遭的景點添上一份神秘色彩。  

位於台11線105.3公里處,入口紅門刻著「源」字,園區已規劃成為步道,並設有一套標準的許願祈求方式,除了求婚姻及求子外,也可祈求財運、事業和健康
男人石是一孤立的石灰岩海蝕柱,其上有四段明顯凹壁,高度分別約283035公尺,為早期辦震性地盤相對隆生運動殘留的證據,與石雨傘周邊的海階與海蝕平台為同一連續地質景觀。 
步道上佈滿9根石雕陽具,為成功鎮公所聘請阿美族雕刻家所雕刻而成的,9根石雕陽具每根都可轉動 名稱為「轉陽輪」,一旁解說牌上寫著:不滿意目前生活的人,只要逆時鐘繞男人石走一圈,邊走邊轉動石雕就可以改善生活喔。到石雨傘玩不妨也來這裡感受一下石頭帶來的靈氣吧。
宜灣部落Sa'aniwan
分布在東海岸眾多的阿美族部落之一,Sa'aniwan是阿美族語,其源由是模仿貓頭鷹叫聲。最初漢譯的名稱是「沙如灣」,後來因為部落前的海灣風景宜人,所以才改稱為宜灣。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宜灣教會(卡片教堂)
原本的教堂為木造結構、水泥瓦頂的禮拜堂,1974年風災被摧毀後重建,採磚造平房結構,由賴明德先生設計。正面看來華麗精巧的教堂建築,繞到側面就可以發現原來教堂的正面結構只有薄薄一片,因為參考卡片上的圖騰,加上建築結構薄如卡片,因而被稱為卡片教堂。

部落參考了聖誕卡上的教堂圖騰,建造了一模一樣的哥德式建築,正面外觀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以白色外牆為基底,搭配哥德式的屋頂,並分別在屋頂尖端與大門兩側設有十字架與天使雕飾,成為東海岸沿線上極富建築的色的教堂之一;2003年台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宜灣路17號
抵達海岸公路100K處,位於成功鎮最北邊的「宜灣部落」

宜灣天主堂(和平之后堂)
教堂起源於荷蘭籍白冷會神父姚秉彝195311月奉派至台東東海岸傳教時,住在宜灣部落阿美族傳道劉木生的家中,並以此作為傳道所開始傳教。1957年,宜灣正式成為堂區。宜灣堂區為管轄成功鎮北部的教區,宜灣和平之后堂為其座堂。當地教友集資買了村內的1塊地,興建宜灣的第1座茅草屋頂教堂。後來教友漸多,再度買地,建造成今日模樣。本堂19601021日落成,定名為「和平之后堂」。
建築以鋼筋混凝土為構材,以圓弧形柱狀體為基本型狀作變化,早期外牆刷上白色漆,造型類似王冠,相當莊嚴,現在則以碎石裝飾外牆,僅在窗戶為白色油漆。
窮人聖母是聖母瑪利亞名號之一,傳說在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聖母於比利時小鎮顯現聖跡,表示欲來幫助世上窮人。
 教堂右後方有史泰南神父(1916-2002)紀念墓園、姚秉彞神父紀念碑等長眠於此的神父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宜灣路10108
抵達台東縣最北邊的行政區-長濱鄉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