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東濱騎步走(07)-長濱鄉行腳(343)

細說長濱:
本地舊稱為「加走灣」,是阿美語的漢字譯音地名,其意思為『守望之處』,在以前清軍來攻之時,阿美族人曾在此瞭望清軍之動靜。1937年,因為本地位在海蝕岩台上,其下為石坑溪所形成之沖積扇,堆積物砂礫連續很長,故改稱為「長濱」。
堺橋休息區(台11線99K處)
在這裡遇到一個攝影的長輩,是退休的公教人員,當我在拍照的過程中主動找我攀談,他與我分享這裡的東海岸景色多美多美,接著他與我分享他拍照的技巧與心得,讓我有種學到東西的感覺,是難得的經驗。
岸邊很多礁石,型體不一,只能靠旅人的憑空想像是什麼像什麼了
 可以看到遠方的三仙台風景區
這個長濱鄉大型的字樣,有經過可以來合拍一張

烏石鼻風景區
烏石鼻由柱狀安山岩組成,是火山熔岩噴發的產物,以約200公尺的寬度向西南方延伸,大部分為五邊形或六邊形,地質學上稱為柱狀節理。烏石鼻區域是全臺灣面積最大的柱狀節理火山岩體。另外烏石鼻海岸佈滿潮池與海蝕溝並有豐富生態資源,是觀賞潮間帶海洋生物的極佳去處。
 烏石鼻海灣景色
 出海捕魚的船隻正回到漁港的路上
 站在高處周遭景色一覽無遺

長濱觀景台
《放在那邊的海》/安聖惠
竹製的魚型裝置藝術,作者主要以描述阿美族怎麼看待海這件事情,作者與阿美族所認為「海很漂亮」這件事看法不同,阿美族覺得海很漂亮的定義就是天氣適合下去打漁,並非是景色很美之意,因此決定用一條魚去詮釋海洋民族眼中的海是長什麼樣子,而這個海也孕育出屬於他們的文化與生活的習慣。
南竹湖教會(台11線92.5K處)
 在部落的牆上貼了很多幅馬賽克拼貼畫

永福齒草橋休憩區(台11線90K處)
原名為Mornos(慕樂諾斯),原意是初生的草與牙齒,又有美少女茂密烏黑亮麗的頭髮的意思,從前阿美族的祖先初來此地,發現這個地區滿是樹木及嫩草,因而稱之。東管處規劃短暫休憩處,可吹風看海。

《島嶼之間》/張和民
我們常常忘記台灣是一個被海洋環繞的島嶼,台灣島上的先民乘海而去,歷經數千年不斷地遷徙航行,將海岸文明的種子拓展乘遍布泛太平洋島群的文化共同體;數百年來各種殖民者與其文化亦渡海而來,正是海洋的流動、延展與守護,使得台灣成為一個如史繽紛多元的文化共生之島。即使經過數千年的漂流,再相遇仍然會發現彼此語言習慣雷同的部分,特別感到親切。從天空看,島嶼之間隔著海洋似乎分離,但從海裡面看,島嶼之間卻是緊密相連。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田組教會
教堂成立於2002524日,目前教堂沒有再使用了,廢棄至今。
回頭望台11線海洋景色

長濱鄉公所

小文家民宿
這是2018/08/09(三)旅宿的地點,位於長濱市區,生活機能很便利
牆壁上為房客留下來的造訪簽名,他們表達出對民宿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而感謝。
 掛在牆壁的藝術畫作
這個民宿有個好處是有個人的獨立空間,不會受到外面干擾,可以讓自己晚上可以安靜的休息,是個很棒的住宿環境。
地址:台東縣長濱鄉中興路11號
長光禮拜堂
1948515日創設,為東海岸佔地最大的教會,教友數僅次於馬蘭教會。早年名稱為「石坑教會」。在1950年建造了第一代小型的竹造聚會所。1957年信徒大幅增加,竹造聚會所不敷使用,建造了第二代木造教堂。最後在1966年又改為鋼筋水泥平房的禮拜堂,至1968108日舉行新建禮拜堂落成典禮暨設教二十週年紀念大會,並改名為「長光教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濱教會

金剛大道
位於台11線84.5K處轉入東13鄉道產業道路直行即可抵達。這裡屬於忠勇自行車道的一部分,你可以看到位於部落西北側海岸山脈有一座山頭,在山勢地形與光影交互作用下,彷彿一隻巨大的金剛(猩猩)矗立於此,被稱為「金剛山」,而這條道路就被稱為「金剛大道」,搭配道路兩旁的梯田景觀,風景隨季節變化,令人百看不膩。
附近都沒有甚麼車輛經過,周圍只有蟲鳴鳥叫還有農耕機的聲音
每年春夏之際會舉辦的「長濱雙浪金剛馬拉松」

層巒迭嶂的山岳景色,徜徉其間,令人賞心悅目。
自行車道的旁邊有涼亭,坐下來休息也能飽覽周遭的美景
在騎乘的過程中你可以發現,路段兩旁沒有電線杆,周圍佈滿了隨季節變化的梯田,絕妙風景被比喻為「東海岸的伯朗大道」。
來這裡騎乘單車是很棒的享受,也是避暑的好地方。
騎乘在金剛大道中,同時可以看到後方金剛山群與前方蔚藍的太平洋景色

長濱文化與八仙洞遺址
1968年由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與地質學系林朝棨教授率領的考古團隊,在此發現了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也是台灣最具規模的洞穴遺址。「台灣考古學之父」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創立者李濟博士,以長濱鄉的地名命名為「長濱文化」,為台灣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文化遺址(30,000年前),並於文化部公告為國定遺址。

八仙洞的陡峭海岸上,散步眾多的海蝕洞,原在海平面的岩層,經海浪不段沖蝕後,形成海蝕洞,並隨地殼抬升高出海平面。又因屬質地堅硬的都巒火山集塊岩,而能保存至今;其中,「靈巖洞」規模最大,「崑崙洞」位置最高。海蝕洞生成愈低者愈年輕;規模愈大者,停滯海平面的時間愈長。

八仙洞並非指單一個洞穴,而是這個山丘上一群洞穴的統稱。從海拔10公尺至200公尺之間的岩壁上,總共發現了大小30洞,還有一些岩蔭,這裡是全台灣最古老的人類文化遺址,也是唯一屬於舊時期時代的「國定考古遺址」。
八仙洞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內特別陳列史前文化遺址,並解說緣由
開始走訪園區的洞穴囉
1.靈岩洞
海拔23公尺,為八仙洞中最大的洞穴,由上下兩層洞穴組成,為順著垂直於地面的節理而發育的古海蝕洞
11.土地洞
10.水濂洞
古樸的石橋旁邊有一座水蓮洞,但被樹木遮蓋,一般民眾容易忽略掉,這是一個呈直立形的洞穴,因為常有水從上方滴落,較不適於人居
2.潮音洞
這是一個半圓拱型的洞穴,由於海浪聲的迴音特別明顯而命名之,是考古團隊試掘的乾元、海雷、永安、潮音四洞中海拔最低的一洞,海拔約30公尺,形成年代最為晚近。本來裡面有一間廟宇,去年遭到台東縣政府下令拆除,據說有六十年以上的歷史,非常可惜。
永安洞
此洞窩出現有海拔面約60公尺,考古隊在第一期工作期間曾在此作了試探性地發掘,但因當時天旱,地層乾燥而堅硬,作業不易,暫停發掘。
由此定點向南邊望去,廣大的長濱河階群清晰可見,部分海階與洞穴可以相互比對高度。
前方正在施工不能進入
 接著在往乾元洞前進
5.乾元洞
此洞為海拔100公尺,是考古團隊曾經試掘的四洞中,保存洞底上堆積最為完整的一個。其洞穴堆積層次分明,由下到上大致上可分為海灘粗砂層、淺灰色土層、紅土層及表土層,表土層中發現若干紅色陶片及打製石鋤,證明為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後的堆積,而粗糙打製石器全出土於下面淺灰色土層得上部,根據碳十四訂年法測出所掘出的木炭,至少在15,000年以上,可能更早到30,000年,這說明人類居住地當時正處於更新世的冰河時期。
 這裡的展望比剛剛的更好,約三十層樓的高度,海岸景色收盡眼底

 6.潮辰洞
由於崑崙洞已因崩壞而封閉,因此在這裡折返回去
八仙洞商店街
 商店街有賣當地的紀念品
 吃個午餐填飽肚子
最後點一杯台東的名產洛神花果汁來沁涼解渴一下囉,接著就繼續行程囉
長濱.樟原村(部落)
樟原舊稱「姑仔律」,位於長濱鄉最北端,與花蓮縣豐濱鄉靜浦村相鄰,主要為加禮宛平埔族人(噶瑪蘭族於1878年間遷入)和阿美族(1890年遷入)共同組成的聚落,後因樟腦油、香茅油、相思樹木炭、麻繩、白土礦、米廠等相關加工產業發展, 除了主要兩個原住民族群外,還有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布農族人紛紛移居於此,形成多元族群的部落。
▲「樟原」源自噶瑪蘭語(Koladot
樟原舊橋(台11線77.5K處)
1937年在橫跨姑仔律溪上興建樟原舊橋,1941年通車,外觀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砌卵石,欄杆為砂岩,有三段圓橋墩,佇立在溪谷巨岩上,展現古樸的氣息。後來配合東海岸道路拓寬,於1986年在樟原橋上方另建新橋,1998年時再配合東部海岸公路截彎取直興建第三座橋樑,三橋並立於姑仔律溪,不僅相當獨特,見證了東海岸公路發展史,也表現了三座不同時期興建的公路橋,以及各個時期不同的美學觀點與工程技術。
 溪中有各式各樣巨石,還有專為魚群所做的魚梯,沿著溪邊還可觀賞多種的兩棲生物生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樟原教會(台11線75K處)
為台灣三座帆船教堂的其中一座(另外兩座分別位於台中磐頂教會、桃園加拉教會)
1949年1月25日設教至今,1992年因教堂老舊而提出建議建堂計劃,在整修教會時突發奇想,將教堂改建成仿如一艘大船的造型,建築體兩側有圍矮牆環繞,猶如船支駛進樟原港口正要靠岸,教會由最初的構想到建造由部落人民自己完成,最後這艘「大船」也變成樟原部落的地標與景點,展現出「諾亞方舟」的精神所在。

抵達台東與花蓮的縣界,正式進入花蓮縣(位於台11線72.5K處)

日晷廣場
位於花東縣界的旁邊,西背海岸山脈、東背太平洋,依山傍海,又有花蓮縣政府2001年透過公開評選,設計的縣碑佇立於此,成為熱門打卡景點之一。
蘇花台東公路殉難慰靈碑
紀念當時修築東部海岸公路而不幸殉職的工作人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