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A:東濱騎步走(08)-豐濱鄉靜浦村(344)
靜浦部落
阿美族語稱「Ca'wi」(札位),意指山坳裡的平地。靜浦的地理位置在花蓮縣豐濱鄉,夾在山間,坐落於秀姑巒溪出海口。豐富的出海口生態,促成部落以漁業為主要的產業。以海鮮為主食,凌晨出海捕撈的生活文化,至今仍繼續傳承著。
靜浦村北迴歸線(台11線70.5K處)
北回歸線是太陽直射地球範圍的北界,也是北緯23.5度: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線,位於東海岸的北迴歸線地標,在每年夏至的到來,可透過地標設計的隙縫,看著太陽東升西落;在正午時分,更可以看到太陽走到地標的正上方,讓北回歸線一年一度成為沒有影子的狀態。
這裡也是東部遊覽車熱門的打卡景點之一,遊覽車一台接著一台進來
前方高低起伏的山巒景色
周圍的草叢擺放裝置藝術品供遊客拍照打卡
商店標誌,都設計有太陽的圖騰。
靜浦國小
林木蓊鬱的校園
穿堂兩邊下方的牆面有師生雕刻的版畫創作遊樂設施比較像是帆船造景
學校司令台上面寫著他們的母語kasa'opoan意為「聚會/集會」之意
靜浦國小有一處故事牆,裡面描述有關於大港口「Cepo事件」。紀念碑牆是設置在靜浦國小校區古戰場處,由行政院原民會與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花蓮縣政府補助經費興建完成。
大港口事件又稱為「奇密社事件」,1877年,台灣海防欽差大臣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政策,總兵吳光亮率兵進入東部,欲強行開闢水尾(今瑞穗鄉)至大港口(今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道路,引發奇密社、納納社、阿棉社的反抗,並在大港口發生衝突。
在幾次阿美族人的反抗過程中,清軍始終無法致勝,於是吳光亮改採懷柔政策,設下酒宴,誘騙大港口部落壯年菁英,等到族人都酒酣耳熱、無力反抗之際,就以槍枝射殺族人,造成當時大港口阿美族壯年菁英盡失。
之後,大港口一帶的阿美族部落遭到清軍屠村,僥倖存活的老弱婦孺逃至山區或投靠其他部落,因而擴散至台灣東海岸以及花蓮台東間的縱谷平原。為期許後代不要遺忘祖先捍衛部落及土地的精神,於2014年舉行大港口事件紀念活動及紀念碑揭碑儀式。
天主教聖彌額爾堂
為靜浦部落居民的信仰中心,已經有超過一甲子的歷史了,假日會提供當地老人共餐的服務
天主堂內部景觀
聖母瑪利亞雕像
靜浦部落太陽廣場
凡是部落的活動、聚會以及祭典大多會舉辦在此,周遭景色很棒,兼具部落傳統的文化氣息又有自然環境華麗的衝擊。
秀姑巒溪出海口景觀
部落的瞭望台
立於部落廣場中間的木雕裝置藝術廣場的景色壯麗,緊鄰秀姑巒溪
奚卜蘭島
又稱「獅球嶼」,溪卜蘭在阿美族語代表「在河口」的意思,日據時代稱作「辨天島」,為靜浦部落裡面一座無人島,是一座相當特別的島嶼,矗立在河海的交界口,是被流水環繞的孤島,因外形像是兩隻獅子爭球而得名,面積僅10.67公頃,最高處40公尺。島嶼是火山集塊岩而形成突出的地形,地質結構堅硬,島嶼東側在海水侵蝕和地殼隆起的雙重作用之下形成了兩階海蝕平台,具有海蝕洞景觀。島上為林木蓊鬱的海岸荊棘林,由於至今都無人工開發,使得島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並且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擁有台灣高度原生的生態環境。部落提供划膠筏的體驗可以近觀奚卜蘭島周遭的生態環境,感受原始氣味。
《頂浪者 / Lafifihay malalokay a talafa’inayan》/林琳、黃錦城
以兩組旋轉相連的∞狀大環,象徵秀姑巒溪出海口,河流與海洋交會衝擊源源不絕的洶湧波浪,以及豐富多元的海洋生態;流動在線條之間的小圓籐像是洄游浪間的小小魚苗;而錐狀的竹管組合結構則象徵迎風破浪的傳統竹筏。歌詠靜浦以及漫長海岸線上的海洋男兒們千百年來的漁獵生活,尤其每個深夜與清晨在出海口以三角網進行魚苗捕撈的作業,是非常危險的工作。捕撈者必須在每一個大浪沖擊身體的瞬間,將沉重的三角網奮力插入水底的沙灘中,頂住每一個浪的強勁衝擊與回流的拉力,才能在晨曦升起的時候,帶著滿滿的漁獲與平安的身體回家。
描述社區居民使用三角網與八卦網捕撈魚苗,還有近年吹起的自行車風單車騎士通過舊虹橋的的彩繪牆。
奚卜蘭遊客中心
在1969年舊虹橋搭建以前,位於修姑巒溪出海口南側的靜浦部落族人,要與港口部落或更北邊的花蓮市區交流聯絡,都要從渡船口出發。划著竹筏渡過秀姑巒溪,去工作、就學或買賣生活物資,而早期族人以八卦網捕魚、三角網捕撈魚苗也多從渡船口為起點,因此渡船口與部落早期的運輸、漁獵生活可說是密不可分。
長虹橋
2003年通車,橫跨秀姑巒溪兩岸,扮演連結靜浦與港口兩部落的重要橋樑。長虹橋優雅的拱形橋身橫跨在秀姑巒溪出海口處兩岸,在山海交際之處形成一道美麗的虹影,成為東海岸的著名拍照地標,而這裡也是泛舟的終點站。
在長虹橋上,可以看到建於1969年的白色舊橋,也是台灣第一座懸臂式單栱預力混凝土橋。
秀姑巒溪上的璞玉-秀姑漱玉
長虹橋南岸下到秀姑巒溪,可以看到河床上散佈著巨大的石灰岩,俗稱「帝王石」。這些石頭長年受到河水沖蝕,形成各式各樣造型,由於顏色潔白,彷彿好多塊璞玉錯落於水面上,所以贏得「秀姑漱玉」的美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