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05B:台中市中西區街屋歷史走讀(2)-中正路、柳川水岸公園、中山路、綠川新盛橋、宮原眼科、南國酒家、民族路

中正路街屋:

這條從台中火車站一路向西往市區的一條道路,是台中重要幹道,往西通往台中港的主要道路,尤其在原中正路隨著都市規模的擴展還保有幾棟歷史街屋。至於台中車站在去年已經介紹過了,因此本篇就從街屋開始介紹:

全安堂(台灣大道一段145號)

全安堂的前身在日據時期是間藥局,並兼營金融業務。全安堂創立者盧安1911年開設全安堂藥局,並經營小額借款。然而後來因盧安於1959年腦溢血猝逝,由長子盧茂川醫師接手,但在1975年腦動脈栓塞、出血逝世後,全安堂產權歸屬變得複雜,甚至將全安堂分割成三間店面,建築外觀也不復以往。後來由現任屋主購買後加以整修,於2012年由魏清海第三代魏郁奇經營在此開業並加以改成太陽餅店,後來經營不善而歇業。在2015年該棟街屋由臺灣太陽餅博物館執行長陳瑛宗等人承租,將原本全安堂頂部的太陽餅店招牌拆除,清理出美侖美奐,具辰野式建築特色的紅磚立面,也找回「魏清海太陽餅」的老員工,並且在整修後成立「臺灣太陽餅博物館」, 並於201552日開幕,這間博物館介紹太陽餅等糕點製程,店內太陽餅以直系傳承下來的手藝製作,也有相關展覽及藝文活動。

建築外觀以清水磚及灰白水泥飾帶構成,與同時期完工的東京車站有著相仿的建築風格,整體外觀有「辰野式」建築特色,如以清水磚及水泥裝飾表面,也是當時常見的街屋外觀。而全安堂以方型飾柱以及使用長距離拱型跨舉,使建物門面看起來十分寬敞。


除了牆面有各式浮雕外,中間樓牆還有勳章紋飾浮雕,高大的山牆與鮑魚飾,及邊條裝飾帶,使整座建築物散發精雕細琢的感覺。


株式會社彰化銀行本店(自由路二段38號)

1905年,由以吳汝祥為首的中臺灣地方士紳集資設立彰化銀行,為第一間台灣人籌資開設的銀行,但仍具有官方扶持的色彩。總行在最初位於彰化廳,借用彰化廳官舍做為營業處,在1907年新行舍落成後才遷出。其在1909年收購台中共立學校之校舍作為台中出張所,而股東會在1910年決議將本行遷至台中。新本店建築於19361119日動工,1938922日完工。二戰後,彰化銀行的日人存款被視為日產接收,其董事會在1946年成立「彰化商業銀行籌備處」,由林獻堂出任籌備主任。後來由林獻堂擔任董事長,並在194731日改組為官民合股的省屬行庫。此建築在20156月以「彰化銀行舊總行」的名稱被指定為直轄市市定古蹟,20184月更名為「株式會社彰化銀行本店」。

建築由彰化銀行委請總督官房營繕課技師白倉好夫與臺中州內務部土木課建築技師畠山喜三郎設計,建築設計呈現了西洋歷史式樣到現代主義之間的過渡時期的特色,並以人造石和洗石子,營造石造建築穩重的風格,主體構造為鋼筋混凝土與磚混合造的建築。

從外觀來看,是一棟「近世式」建築,非華麗的巴洛克,也不是現代風格,是一段過渡時期的建築式樣。融入了西洋古典的式樣,並以當時流行的工法製作。


建築形式及細部作法仿西方風格,除有西式的泥塑雕花外,並有希臘式的柱子。


彰銀建築於台灣大道(中正路)一側的建物外觀

中央書局(台灣大道一段235號)

位於台灣大道(中正路)與市府路交岔路口,為中台灣唯一的日式書店建築,由臺灣文化協會成員共同創立於1927年的出版業者兼書店。原為臺灣文化協會中臺灣的聚會場所「中央俱樂部」,但因臺灣文化協會分裂而改作中央書局。當時,中央書局是中臺灣首間專門進口漢文及日文書籍雜誌的書局,也是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同時,書局內也販售文具及學藝用品、洋畫材料額緣、運動器具及服裝、留聲機及西洋樂器等商品,並出版少量圖書。

台灣光復後,書局遷至原書店倉庫兼員工宿舍處。1950年代,中央書局重啟圖書出版業務,出版《英語單字簡易研究法》、《總統言行錄》等,並隨後設立「出版委員會」。1998年以後中央書店因財務困難結束營業,並將店面建築物轉賣。先後做為婚紗店、便利商店、安全帽專賣店等使用。

20153月,永豐餘集團旗下信誼基金會與上善人文基金會共同承租中央書局舊址建物。20166月,上善人文基金會取得中央書局舊址建物所有權,並開始計畫恢復其原貌。2019111日起試營運,20201月正式開幕。

屋頂女兒牆上有一長串花草裝飾,並可以看到"T"的符號,可能就是台灣的T字母,也代表著台灣文化協會。


華南銀行(台灣大道一段238號)

位於中央書局對面。華南銀行由林熊徵所成立,為板橋林家的成員,1918年創立株式會社華南銀行。戰後華南銀行在台灣各地大舉設立分行,在當時的台中也設立不少分行,其中便在今日台灣大道與市府路口建設分行大廈,是座融合裝飾藝術風格的大樓,於195210月底落成。華南銀行搬遷後該建物一度閒置,之後美華泰承租,卻以廣告棚架遮擋住整座建物外觀,令不少文化人為之嘆息,直到近期美華泰決定歇業,寶雅決定租用進駐營運,新亮相的寶雅保留原有建築外觀,夜晚在燈光點綴下,宛如來到復古舊城區。在不傷害建築物的情況下,藉由洗刷外觀、融合原有風格的裝潢方式,盼帶來嶄新視覺效益。

分行大廈的建築物融入日據時期的折衷主義建築的特色,如使用了長條狀的窗戶,以矩形的構建妝點立面等等,此外中央有座鑽頭頂的興亞式塔樓,使得建築物有中國建築的元素,可說別具特色。

重新亮相的建築保留舊有「華銀」浮雕的標誌


台中市第二市場

第二市場為大正六年(1917)11月開設,位於台中市新富町三丁目(今中區中正路、臺灣大道、中山路及興中街所圍成街廓),第二市場以精美的貨品品質、較高的售價服務於當時新富町的日本人,故稱為新富町市場,也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於是臺中市所建設的第二個消費市場,又俗稱為第二市場。昭和十一年(1936年)曾發生大火而重建。

建築物呈三翼放射狀的本館與第一市場為同個樣式。除了本館,在外側也設有簡易店鋪,以及魚、蔬菜批發市場。主體建築佔地324坪。

第二市場具有從早上到夜晚都營業,這裡的特色小吃例如魯肉飯、意麵魚丸湯、肉丸、肉包、潤餅、魚丸魚鬆、菜頭粿、糯米腸、肉羹、古早味紅茶、古早味炒麵、炒米粉等,多家老店都能帶給消費者享受不同的驚喜,更可以充分滿足口腹之欲。



舊東平戲院

在台灣大道與中華路交叉口,有棟三層樓高的街屋,這棟建築物的前身就是老台中記憶中的「東平戲院」。

東平戲院於195477日建成開幕,當時戲院的規模可容納一千人,由當時的東平醫院院長蕭冬平出資完成。當時戲院的建築設計與規模,當屬中華路戲院中最數一數二的。

而在電影院的鼎盛時期,在中華路夜市周圍擁有不少戲院,例如像是全球戲院、日新戲院、東平戲院、金城戲院、中森戲院、森玉戲院、萬代福戲院、安由戲院、文樂戲院、新樂戲院,以及中正路和三民路附近的中東戲院。然而,後來隨著戲院產業的沒落,東平戲院也結束營業,但因第二代也是醫生,改名為東平診所繼續在此開業,可說是中華路老戲院中,老建物利用的典範。

立面圓形類似於牛眼窗的窗口,樓頂硬朗線條的設計,為戰後現代主義風格的街屋,並在立面上寫上「東平」兩字並附上拼音。


位於東平診所對面的這棟街屋

其他位於中正路上的老街屋


磚砌拱門街屋






昭和歯科醫院/慶生診所

位於平等街岔路口,建物前身為1929年開業的昭和齒科醫院,開業者為張深鑐(1901~1995) 牙醫師,其「昭和」名稱在戰後便受過刁難,曾改名為「招和」歯科醫院,後來直接改稱為深鑐牙科診所,也搬到今中山路104號,而原有的昭和歯科醫院後來則開了慶生診所,在後來慶生診所停業後目前街屋閒置中。

這棟三層樓高的土黃色的的街屋,街屋的表面裝飾簡單樸實,不過藉由長條型的窗戶與上下窗戶相連間的些許紋路裝飾,顯得典雅端莊,為台灣進入昭和時期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形式。

位於中山路104號的牙科診所

一樓騎樓特寫

步行至柳川,沿著柳川沿岸欣賞風鈴木景色(2022.03拍攝)

柳川景色

柳川是台中市中心四條重要河川(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之一,整治之後成為市區首座永續性生態工法開發的景觀河岸,白天景色宜人,晚上燈火璀璨,成為台中熱門景點之一。

中山路街屋

台中市從清朝時期的「大墩」逐漸發展出來的城鎮,從大墩到台中停車場(火車站)之間,日本人發展出棋盤式的都市計畫,中山路屬於其中一條全新的計畫道路,是從舊城通往火車站的重要道路之一,有著「台中銀座」的稱號,穿插都市中心的重要軸線,北起柳川,中間經過第二市場、綠川,南迄火車站。成為台中商業繁華程度極高的街道。

中山路259號-泉富水果行、柳川豆花

街屋立面粗糙,但是又有一些簡單的設計,不確定是日治時期或是戰後的建物

中山路251249號街屋

中山路247、249號

中山路209號-建安商行

建安商行的街屋具有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建築立面相當簡潔,立面未有多餘的裝飾,以矩形窗戶與類似於牛眼窗的圓形窗戶來點綴裝飾立面,並在屋頂女兒牆處凸起邊條帶,除了裝飾外也用來遮擋雨水。

中山路205、207號連棟木造街屋

台中第二信用的總行(中山路202號)

全盛時期的台中市信用合作社組織,從台中一到十一信,但在開放銀行民營及經濟泡沫化後,有的信用組織如更是升格成銀行(如台中三信),但許多信用組合則被概括承受併入其他金融機構(台中四信)。然而也有例外,如台中第二信用合作社便維持其原來的金融體制並持續做為總社。

台中第二信用合作社原名「台中協贊信用組合」,成立於大正元年(1912),由賴孟元任組合長,不少當時的台中仕紳也有出資,如經營全安堂(今台灣太陽餅博物館)的盧安等,第一代組合建物於1916年興建,於當年7月8日開業。目前所見的二信總行為1930年後所建,受到當時建築主義的思潮,建物為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物,建物立面上沒有太多餘的浮雕裝飾,多以矩形或是邊條來裝飾點綴其街屋的外觀,目前二信總設營業廳仍保有第一代組合建物部分原跡。

第二信用沿用日據時期便興建的辦公廳舍,以見證金融機構的百年歷史。


中山路199、201號連棟街屋


山牆頂端有個貝殼,而二樓中間窗戶外也有個貝殼形狀的小窗台


中山路186、184、182號連棟街屋

此處本來是五連棟的街屋,後來拆除兩棟剩三棟保存下來,而左側街屋的山牆下方,行可以看到奎輝堂三字,略可知原屋主姓「柯」。

最右側的182號街屋,可以看到山牆下的浮雕極度精彩,鳥兒群停枝在梅花間。

外頭掛有「永生蔘藥行」匾額

騎樓上方為九宮格的裝飾

中間這一棟街屋二樓以三角門楣作設計上的區隔,有「厚生醫院」等字樣,可得知早期這棟曾做為醫療院所。

最左側的是華麗的巴洛克式街屋,山牆有勳章式與花草浮雕,當年是五連棟的超大型街屋,左側兩棟已經拆除。而我們所見的最左棟奎輝堂則是早期中間(第三棟)。



這三連棟都有拱形迴廊

中山路183號-蔡內科診所

興建初期作為商業使用,為顯示其整體之氣派,同時樓高較高亦對於商業空間而言空間可使用之面積可適度透過立體化之方式增加,沿道路設有騎樓(高度較鄰屋高),一層及二層室內空間早期作為商業使用,後來轉為診所使用,目前老屋為閒置狀態。

整體立面為二層加強磚造建築結構體及樓板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立面外觀為為淺灰色洗石子,僅於立面收邊及山牆收邊以較深之洗石子點綴,整體設計走簡單低調路線,屬於典型的日據時期之現代化建築。

依據原屋主蔡醫師之口述:1949年至1975年為父親蔡惠郎醫師之診所,1975年至1993年為其大哥蔡昭雄醫師之診所,大哥過世後建築物即閒置至今。

建築為折衷主義,亦具有新藝術風格的街屋形式,混合日本殖民時期的技術,融合古典建築樣式。騎樓柱線條簡單利落,僅於柱腳部分作簡單之基座處理,完全無其餘累贅之裝飾,騎樓開口為簡單之圓拱造型的設計,增加部分之趣味。

二樓以長型之開口左右對稱的開了3個長條形之外推式窗戶,開口比例優美,中間窗戶上方設有「吉」字之商店標誌,為初期所有權人「吉田」之代表文字。山牆部分採簡約處理,於中間部分設計三條直條形之飾條,輔以兩側漸次下降之山牆及簡單之收邊造型,形塑出簡約低調但不失其活潑之立面設計,相當特別。

中山路177、179號街屋,其中右棟179號街屋為木造街屋

中山路117號街屋

為老街的一間修鞋店

中山路112號-丸山呢絨行與精華眼鏡

位於中山路與中正路103巷路口旁,巷口轉角的街屋,充分運用轉角的基地關係 來設計它整座建築的立面。有棟兩連棟街屋,繼光街尚未發展成商店街前,曾有不少的販售布匹、呢絨的店在此開設,附近也衍伸出不少服飾店。

另一棟街屋則曾是精華眼鏡中山店得起初開業處,由王守經先生創業,最初開業於中山路99號,丸山呢絨行旁,後來與王洪春梅女士結婚後,搬遷到中山路112號開業。最初經營客群相當多元,包含當時駐台的美軍都是其客戶來源,此外也與周圍眼科醫院合作,成為一套產業鏈,然而隨著美軍離去,且隨著市區向外發展使人口外流中區沒落,不少眼科醫院也因客源較少而關門,如今隨著吳眼科歇業房屋轉手,精華眼鏡周圍的眼科診所也只剩端容眼科,這也成為中區眼鏡行沒落的因素之一。

街屋似於日據時期昭和年間所建,街屋以類似於斬石子的工法建築街屋的表面,使街屋擁有岩石質感。從街屋立柱上油漆的店名可知,這二連棟的街屋曾開設過呢絨行,並以「丸山」為店名。

中山路111、113號連棟街屋


中山路110號街屋

之前為洗石子色,後來又油漆成目前所看的白色


中山路108號的外牆也是蠻特別的

中山路107109號街屋

這兩棟街屋早期有山牆,但現在已經消失了,三樓為加蓋

中山路105號-鼎盛蔘藥行


中山路103

中山路104、102號街屋

黃色此磚與綠色磨石子材質的搭配,左側山牆為鋸齒狀,右側只有浮雕的簡易裝飾

位於中山路與自由路二段交界處的宏信大藥局,外觀為褐色洗石子的立面

中山路87號街屋-美珍香

中山路72號-台中第四信用合作社

建於1966年,新改造的第四信用合作社沿用原有名稱,整體建築保留舊有的鋼筋水泥外貌,露出建築結構與橫樑,創造出古今交錯的美感。

內部裝潢上則是採復古風格,如壁上掛著過去合作社員工的照片、騎樓的磨石子地板、二樓吧檯櫃檯底下的瓦片、金庫造型的大門等,營造出當時合作社的氛圍。

由當時的建築師謝碧榮所設計而成,立面上為了防止西曬而設計的垂直遮陽板牆,貼有細口的馬賽克,為主要特徵。

中山路69號-原台中第一銀行

此建築物原是台中市最早的第一銀行所在地,時間拉回到日據時期,此處屬於台灣商工銀行的台中支店,台灣商工銀行創設於1910年,之後於1912年、1923年接連合併了台灣儲蓄銀行、新高銀行、嘉義銀行,而成為當時僅次於台灣銀行的第二大民間銀行。二戰後,1947年台灣商工銀行被接收改組為台灣工商銀行,1949年再更名為台灣第一商業銀行,又於1976年銀行名稱的「台灣」被拿掉,改稱為第一商業銀行而營運至今,後來銀行遷移他處,此建築物後來做為網咖使用,遷移後又由中區再生基地使用,之後租約到期而遷移,閒置至今。

黃朝琴先生擔任第一銀行董事長時,在中部地區規劃興建的第一間分行,於1958年10月開始興建,並於1959年10月落成完工。建築物採沿街退縮而形成內凹的轉角正面,在當時稠密的舊市區都市紋理中,留設了一個舒適的街角廣場,可以想像當時這棟建築落成開幕時,雄偉氣派地佇立在街角的模樣。

中山路58號-新生皮件行

這棟三層樓房的建築物在日據時期是和菓子店,從昭和十一年(1936)台灣公論雜誌中的台中圖繪,便可找到末廣和菓子店身影,建築立面上的四個圓窗可辨認出來,而轉角圓弧與水平窗台的處理都能夠看到這棟建築物的特殊之處。

中山路44號街屋

早期為黃色二層街屋,至今依然存在,由側面看過去與早期相比沒有太大改變,可惜被招牌擋住,無法窺探其全貌,由網友分享的照片看來至少有90年歷史。


中山綠橋與綠川

綠川原名「新盛溪」,據說當時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參加臺中神社鎮座祭巡視新盛溪,見因河岸景色綠映青翠而命名為「綠川」,是日據時期臺中「小京都」計畫中的亮點河川,小小一條新盛橋(現中山綠橋)是當時臺中八大夜景之一。綠川興盛橋以水質及防洪為優先考量,打破傳統水岸景觀整治方式,企圖營造為生態棲地、結合低衝擊開發的環境,打造臺中火車站新生水岸門戶意象。綠川水岸以自然及藝文展現為主題,導入公共藝術並運用水元素,創造多元創意藝術舞動空間,並融合多元東協風情。承昔往日沿岸綠蔭的記憶,以台灣原生樹種及護岸垂懸植物,呈現獨特的水路空間,建築新的綠川林蔭步道。結合宮原眼科及中山綠橋、櫻橋遺跡等歷史建築,營造具人文氣息的景觀河岸,形塑人文水岸空間氛圍。

中山綠橋興建於明治四十一年(1908),原稱「新盛橋」,是當年日本政府為慶祝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在台中公園舉辦慶祝典禮而修築,是目前台中現存最早的橋。,當時位於綠川町二、三丁目交界,連結綠川町及橘町兩地。戰後改名為「中山綠橋」至今。1999年4月,台中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2004年2月20日公告為歷史建築。

橋樑採重牆結構與混合構造,寬10公尺,跨22公尺,附有燈柱及欄干,欄干開口有新藝風格鑄鐵間隔。


橋上的石刻記載,此橋建於『民國前13年』與台中市文化局網站所載資料「1908年興建」不同。 可能是當時缺乏嚴謹考證,或是因為「明治」、「民國」紀元換算錯誤所致。

走下階梯近距離欣賞橋樑之美

宮原眼科(中山路20號)

本建築由日籍眼科博士宮原武熊所興建,他是留德眼科博士,曾任公立醫院的院長職務,在1926年辭官之後即自行開業。建於昭和二年(1927),是台中當時規模最大的眼科診所。二戰後,宮原武熊返回日本,國民政府時期接收做為「台中衛生院」。1961年台中第一家性病醫院在宮原眼科內開張,主要提供性病檢查和治療等,後來又轉作為台灣日報營業處後、作為印刷廠、補習班使用後,建物曾荒廢一段時間,甚至淪落為廢墟,直到2010年由「日出DAWNCAKE」團隊買下,耗時一年半,結合兩位建築師、一位古蹟修復博士所共同打造出現代感的日出宮原眼科。建築外觀為兩層樓連續磚拱街屋、共有九個店面幅度、立面有七個拱門。

建築還留有「台中衛生院」等字樣

建築物外觀保留了紅磚牆、紅磚廊道及拱門、舊牌樓和紅磚木頂式騎樓



民族路街屋

民族路34號-南園酒家

這棟歷史角屋最早是昭和十一年(1936)以「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台中出張所(台拓出張所)」形式存在,曾是日據時期文人匯聚的西洋料理亭「精養軒」, 屬於半官方半民間的政策執行組織。1945年便被國民政府所接收,隨後資產轉售給民間使用,作為「南園酒家」,是台中第一間裝有冷氣的酒家,並列台中五大酒家,一直到1980年代後期,「南園酒家」因生意滑落及商圈轉移而結束營業,經過一段時間的荒廢後,屋主有意保存老屋,加上文化部與都發局的上百萬經費補助,2019年前找到精釀啤酒業者「ChangeX 南園酒家」接手進駐,三方合力翻新老屋拉皮復舊成原先的模樣。

兩層日式木造融合洗石子牆面外觀加上騎樓設計,和周邊建物呈現出不同氣勢。建物一樓主要是用餐環境,二樓則是規劃成展覽及活動區。


臨路開放出騎樓空間,一樓大面積玻璃,搭配木造及格柵窗維持一致性。


一樓空間整層開闊設計,沒有隔間阻隔,天花板保留木造樑柱

民族路35號-白福順律師事務所

白福順是日據末期至戰後一位經常為台灣人申張喉舌的知名律師。建築物約建造於1930年代,建築立面採淺褐色的十三面溝磚,是當時流行的建材,現為「好伴共同工作空間」。



民族路37號街屋


民族路84號街屋

前身為張婦產科醫院,由留日醫學博士張耀東先生開設的,1939年畢業於台北帝大醫學專門部,後留學東京大學並成為醫學博士,歸台後開設張婦產科,再後來改建並請謝碧榮建築師設計,於19624月完工。診所分為木造的舊棟與旁邊鋼筋混凝土的新棟(謝碧榮設計),木造的舊棟有三開間寬,入口的馬賽克面磚和側面的木造凸窗都深具特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