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05C:台中市中西區街屋歷史走讀(3)-繼光街、市府路、興中街、柳原教會

 繼光街街屋

繼光街在日據時期屬於「榮町」,為日本人居住的街町之一,有布店、染坊、飲食店、錶店、雜貨店等,是當時臺中市最熱繁榮的商業街之一。位在繁榮的大墩街之東南方,是因應當是設置的台中停車場(今台中車站)而設計的新市鎮。

繼光街139141號街屋

巴洛克山頭被摧毀,樓層加蓋,但仍能看到一些柱頭的花草雕飾



繼光街129號-德利麵食館

這棟建築物前身為「金振源」,創立者為林振耀創建於大正年間(1912~1925年之間),採大正紅磚洋樓式樣,樓層以兩樓為主。屋頂上有平順的女兒牆,並依照屋主堂號與喜好,用水泥與洗石子鑲上獨特圖樣,以一位彪漢以類似於「騎虎打虎」的姿態作為山牆的圖案裝飾。而二樓陽台也保有拱型窗洞與花瓶狀欄杆,牆面主要以紅磚為建材。

原本的屋主林振耀因中日戰爭爆發貨源短缺,加上在台東投資橡膠業失利後家道中落,此街屋因而轉賣給他人,街屋後來由現今的德利麵食館承租,至今60餘年,在屋主與業主的維持下,街屋仍完整保留著。


繼光街59號-背包41青年旅館、台中舊城生活博物館

由老屋改造而成的青年旅館與旅客諮詢站,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這裡得到周遭景點的相關資訊,也提供住宿服務。




繼光街29號-原永德耳鼻喉科診所

這棟建築建造日期不詳,據說在1957年由當年34歲的巫永德醫師(台灣小說家巫永福之八弟)在此開業,直到85歲時才正式退休停業,此棟建築內部有一小型的露天花園,用以分別店面與住家,算是日本時代末期到戰後初期市區店面型洋房的特色。

目前由「光大計畫」進駐,供應茶品和茶點,提供塔羅的預約和身心靈上的課程。

原本為一棟完整的半木造建築,但約莫2010年被拆掉了一半.....



後方可以看出為RC建築,三樓是原本的木造結構

民權路64號-黃小兒科診所

位於民權路與繼光街口,是一棟立面以洗石子表面與幾何圖案,整體設計成弧形的街屋。

黃河鐘醫師所開設的小兒科診所,是台中戰後著名的醫生,1934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並且在19361937年在台中醫院執業,後來任台北帝大附屬醫院小兒科醫師,後來再回到台中市開業,也擔任過台中市醫師公會理事,這間診所是不少耆老兒時看診的回憶。

起建年份不詳,依照建築的風格,可推測大概是二戰前所建造,有折衷主義建築的風格,表面以洗石子塑造出岩石表面的效果,沒有過於華麗的浮雕,如柱頭頂端便沒有多餘的裝飾,而是簡單的以幾何圖案作為表面裝飾。此外街屋在立面總共開四十扇窗,增加街屋內部的採光外,也使用長條飾帶隔出窗柵,飾帶除了以洗石子作為表面外,更刻有凹槽增加立體美感,使得街屋立面不會因開窗數過多而顯得凌亂,除了裝飾外也加強主體建築結構。


立面以黃色與綠色洗石子,搭配幾合造型及線條組成

門口除了使用整體方柱增加騎樓開口外,在正門還加上了兩根列柱,為希臘柱式中的多立克柱式。

大門掛著「黃小兒科醫院」的牌匾

騎樓拱廊特寫

市府路街屋

市府路作為台中州廳與台中公園之間的連接,因此這裡有好幾棟特色街屋,雖然大多數都不存,但還是有十幾棟值得一訪的老屋。

市府路105號-鄭家厝

房屋主人為北部到台中發展的實業家鄭榮發,主要事業是以製作紙器為主,這棟樓房的一樓曾作為紙器廠使用。

三層樓的鄭家厝的山牆與裝飾都非常的華麗


傳統的山牆裝飾相較於其他街屋而言較為簡單

外觀是白磁磚、紅色與綠色洗石子搭配而成

位在市府路與中山路的二層樓的鋼筋水泥造街屋,兩根騎樓外的裝飾性柱子

女兒牆兩側有花草裝飾,柱頭有數個稜形等幾何圖形裝飾


市府路73號-吳眼科

前身是鈴木耳鼻喉科。屋主吳行全醫師早年留學於日本,於昭和七年(1932)畢業於名古屋醫學大學,並在畢業後任職該校並繼續從事眼科醫學研究,在昭和十二年(1937)獲得博士學位,隔年(1938)歸國後買下鈴木耳鼻喉科醫院成立吳眼科醫院。

建築占地200多坪,二層樓鋼筋水泥造街屋,外觀為墨綠洗石子,並搭配土黃色的十三溝面磚。上方的菱形的立體紋路,曾經是當年的潮流,現在看來顯得非常獨特。而柱頭上的雕刻充滿南美民族風,具有折衷主義的建築風格

一樓則以灰白洗石子作為其騎樓柱子裝飾,方塊立面顯得低調高雅

騎樓與廊柱一景

市府路242628號連棟街屋

市府路18號-太吉行

市府路16號-張小兒科診所

在日據時期,為台中著名旅店-「蓬萊館」的所在地,創建年度不詳。蓬萊館也提供當時台中著名的工藝學校-建國工藝學校展出作品的場地,工藝品是漆器。然而建國工藝學校學生在228事件後組成部隊與國民政府抗爭,而後遭到鎮壓,建國工藝學校被廢止,蓬萊館有失去原有展覽功能。直到約1957年,由張文卿醫學士改為小兒科診所經營,專治腦炎、腸炎之疾病,而近年來小兒科停業後而閒置至今。

外表用許多木板進行立面補丁的街屋,然而街屋由於年久失修,木板表面已破敗不堪,騎樓匾額與二樓大面積窗戶上看出,這棟街屋曾作為小兒科診所。


市府路59號-三信商業銀行

三信銀行的前身為有限責任台中信用組合,成立於大正四年(1915)12月,主要業務為服務日籍在台僑民,且組合員工多為日本人,昭和九年(1934)後開始讓臺籍民眾參與,但在當時仍僅佔全體社員約百分之七左右。

大正十三年(1924)購入現址土地,並於昭和十三年(1938)6月在現址興建總行,同年12月完工。在戰後,台中信用組合於1946年改組為限責任台中市第三信用合作社,並向中國國民黨台中黨部點交總社建物。1963年再度更名為「保證責任臺中市第三信用合作社」。1999年1月1日改制為三信商業銀行。

建築整體設計成弧形的街屋,並設有騎樓。在建築圓弧並簡潔的外表下,頂層以勳章紋飾來進行裝飾,並在正面以「信」字來做為勳章紋飾的圖案。






三信商業銀行側面(民族路一側)

市府路81號-南夜大舞廳

南夜大舞廳約啟用於1962年,最初為以咖啡沙龍空間,名為「南夜咖啡室」,1965年轉作舞廳經營。當時立面的設計為王水河,藉由南夜大舞廳的立面設計,可以感受到王水河設計的精隨,在街屋表面設計中不刻意尋求物件一定要對稱,如此反而增加了街屋表面的動態感,又如頂樓上的舞者圖案,雖設計簡單但簡單的構圖卻也使街屋動感,並藉由物件的搭配,使街屋雖不對稱,卻也布置的和諧。

市府路94、96、98、100號連棟街屋



98號街屋2樓窗戶特寫

市府路109號-顏文會

這棟是顏文會商會,這是日據後期台中商界名人顏春福先生的業務場所及住家。顏春福先生經營貿易與營建業,為當時的紅頂商人。

這棟三層樓房有著簡潔的外觀,外牆為暗青色面磚,據周圍居民回憶二樓窗口時常會飄著鋼琴聲,在當時是稀有的天籟,而且使用英國諾頓、BSA摩托車代步,完全為大戶人家的氣派。


具有日式風格的六角窗

市府路120號街屋

市府路130

一樓為騎樓拱廊,二樓有兩扇拱窗

興中街街屋

興中街也是日據時期市街改正而劃出的筆直道路

台中市中區區公所

興中街140號街屋

簡單線條搭配假拱門的外型

興中街142

街屋用色大膽的洗石子外觀,相當繽紛

興中街106號-大江印刷廠 (東周產婦人科醫院)



一樓的外觀研判當初可能是住家

興中街與公園路有一棟建築,屋頂類似哥德式的尖拱,二到四樓外牆的柱子,柱頭與柱底互相倒置


興中街x公園路對面的街屋

興中街116~120號街屋

柳原教會(興中街119號)

起源於1870年當時馬雅各醫生在來台傳福音,當時有一個居住在埔里居民打獵受傷,經馬雅各治癒後將福音帶回中部,開啟了長老教會在中部設教的種子。1898年由梅監霧牧師委託信徒覓屋置堂,起先於今日教會左前方小巷內的土埆厝設教,命名為「東大墩佈道所」,191512月買下現址土地,隔年(191610月)興建完工後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紅磚洗石子外觀的教堂現貌。

建築構造形式,為早期基督時期「巴西里卡」(Basilica)形式發展而來的仿羅馬與哥德式樣混合式建築,特性在於造價低廉、採光佳,為最早簡單的基督教堂最好範例。

外觀融合當時中西建築風格,陡峭斜屋頂有拉高禮拜堂效果,形成正立面山牆。外牆以清水紅磚砌築,教堂入口由兩邊拾級而上轉入玄關的設計,也呈現小而美視覺效果。



入口處正立面的山牆上左右兩側,各開一個三聯式拱圈洞窗,富有造型美感與引進光線之實用功能,尖端以十字架收頭,正面左右兩邊有拉丁十字架的浮雕壁飾。

兩側牆面有扶壁,柱間開拱窗及六角形窗,整體裝飾以清水磚施以局部洗石面。

整體建築為紅磚搭配洗石子,厚樸沉穩,典雅優美,外觀宏偉,屋頂高聳醒目。

耶穌背著十字架的浮雕/上面刻著:「除耶穌外,無別的名可靠著得救」

1965年與1998年因教友人數增加,兩度興建新教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0-010A:慢城南庄系列(I)-南富村(063)

2016-032:嘉義縣朴子市-朴子老街區巡禮、第一零售市場、樸仔腳夜市、宏賓旅社、牛挑灣社區、德興社區(239)

2020-010B:慢城南庄系列(II)-員林村(063)

2020-018C:日月潭新山味邵族風味餐廳

2020-029B:高雄市楠梓區(II)-右昌楊家古厝、林家古厝、元帥府、援中港溼地公園(171)

2019-010:嘉義縣義竹鄉古蹟巡禮(240)

2020-047B:高雄市大寮區(II)-潮寮吳家古厝、山仔頂陳家古厝、共益磚窯廠遺址

2019-029A:彰化縣和美鎮雅溝社區造訪

2020-023A:漫城南庄系列(III)-走訪南庄東村、南江村老街(063)

2015-045A:台中市南區(I)一林氏宗廟(林祖厝)